要孩子,上播种网
首页 bozhong logo
播种网 论坛 想要宝宝
123跳转
发新帖
[放松心情]

放松心情,一切随缘!!!(23-03-2011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去造影)

楼主: 嘉の宝怡
发表于 2010-6-20 10:39 |举报
1014129 楼主
谢赞,祝宝宝宫内健康成长!
已邀请用户 : (此提示只有您可以看到,其他用户无法查看)




送子娘娘3.jpg


em58 2011年3月23这天我感觉自己最勇敢,临时觉得应该去造影一下。因为一年前我其他项目都已经检查完了,神马问题都米有。这样备孕了一年,肚子还是静悄悄的,我终于不再淡定。3月23日决定去造影。老公一路上都在问我,害怕吗?害怕就不去了,我说不怕,其实心里很害怕的。


缴费后就开始等待,等到我进去,医生说要一个小时。我想,天啊。这麽漫长,不是说检查只要十几分钟就结束了吗?忐忑不安的躺上去,身体不停的发抖。随着消毒,插管子。。。一系列的前奏结束,正是进入主题,能够感觉药水在输卵管里面流动,因为两侧输卵管位置都有点胀。很快就结束了。护士要我休息一下,趁她转身,我自己就坐起来了。出去等报告单。我靠!老公跑回公司开会去了!自己在外面等COMENTS。很快报告单出来,em11 神马问题都米有em11


em59 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静静的等待宝宝来我的小房子里面安家落户,宝贝不要再调皮贪玩了,快快回来吧!别让你老爸老妈久等。em10



[ 本帖最后由 嘉の宝怡 于 2011-4-3 13:17 编辑 ]
点击查看全文
嘉の宝怡 (楼主)
11
九级宝宝 | 备孕中 | 发表于 2010-10-30 20:52
原帖由 blacksnail 于 2010-10-30 01:38 发表 经常放松不了心情~em49 
那就转移注意力。不要整天只想着一件事情。或者开发点别的爱好,兴趣。。。
点击查看全文
嘉の宝怡 (楼主)
12
九级宝宝 | 备孕中 | 发表于 2010-10-30 21:05

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转)


报纸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一个青年,因为追讨朋友欠他的五百元,而失手刺死朋友。庭审的时候,青年的母亲得知儿子将被判处死刑而晕倒。而失去儿子的母亲竟向法官求情,求法官从轻发落凶手,并表示她能够理解另一位即将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痛楚。最后,青年被免于死刑,改判十二年的有期徒刑。青年向朋友的母亲长跪不起,表示他极为深切的忏悔和感激。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思考。自古以来,“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青年刺死了他的朋友,他朋友的母亲理当要求他为其子抵命,这在法律,在人情上,都无可厚非。但这位母亲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反倒深切同情起那位即将失去儿子的“仇人”的母亲,同命相怜使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宽恕了那个青年,并代他向法官求情。这位母亲的伟大在于她那颗伟大的心灵!


    由此,我想起了一句俗语:“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


    为什么要点佛前灯?那是因为灯是光明与智慧的象征,在佛前点灯,可藉著佛的智慧光明,照破我们的无明,成就我们的智慧波罗蜜,而获无上功德。因而《无量寿经》说:“为世之灯明,乃人间最胜之福田。”《菩萨藏经》也说:“百千灯明,忏除悔罪。”这位伟大的母亲,灭掉了她的心头怒火,也令一个误入歧途的生命,迷途知返,得以新生。她的行为虽悖常情,但却具无上慈悲,她的良善和宽容,令人无比的感动。


    然而,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宋代的张九成造访喜禅师时,喜禅师问∶“你来这里为何故?”张九成答∶“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喜禅师听了,就知他尚未悟道,故意试探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一听禅师平白无故说自己老婆和别人睡觉,心中无明火起,气愤地说∶“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喜禅师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张九成听了,惭愧不已,更加诚笃地皈依佛门。


    日本的山冈铁舟和尚也有类似的遭遇。


    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自己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心、佛、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管将山冈打了一下,青年禅者大为恼怒,吼道∶“您打我干嘛?”独园反问∶“一切皆空,哪儿来的这么大脾气?”


    生气、发怒、怨恨,这些都是由烦恼而引发的心头火,也就是嗔心之毒。当我们遇到了违背自己意愿或不顺心的事,就会生起憎恚,身心就不能平静,由此产生的忿、恨、恼、嫉、害等危害极大的情绪,由此而起的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人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佛遗教经》云:“当知嗔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又,寒山子有诗偈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仔细想想,人在生气的时候,就好像乌云盖在心头,你愈想驱散它,愈驱之不走。其实,没人喜欢生气,但往往境界现前,却没办法不生气,而且是越想越气。由于众生习气不同,有人是沾火就著,有的看起来似乎不会生气,但心里却是暗自生闷气。不管怎样,这心头火,却是被这怒和怨,慢慢点燃,最后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顾,烧掉了所有的功德—亲情、爱情、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福报善果。当然,人非圣贤,谁也不能时刻都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持,来慢慢调整自己,学会在大事临头时“忍耐”克制,故寒山子诗偈云:“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宋代高僧慈受禅师亦有《退步》诗:“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这首诗的大意是,劝人在受到伤害或吃亏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发火或心生报复,而是反观自身,想想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发怒,之后会有什么结果?若不生气又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间的矛盾,就不再那么尖锐了。一旦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或灾难,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


    晚清名将曾国藩,未求取功名前,去长沙读书。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著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看了没说一句话,之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他气呼呼地说:“你读书的地方风水好,那本来是我的,结果让你给夺去了。”旁边的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问道:“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的,非要换过来的吗?”展大宽无理取闹的说:“所以呀,他才夺了我的好风水!”那同学说:“那好啊,你再搬回墙角吧,明年准能中举!”众人哄堂大笑。展大宽一脸狼狈,而曾国藩在旁,始终和颜悦色的听著,不置一词。


   

点击查看全文
13
六级宝宝 | 发表于 2010-10-30 21:07

em11 em11 em11 

嗯,多看好文章,有助身心健康!

点击查看全文
嘉の宝怡 (楼主)
14
九级宝宝 | 备孕中 | 发表于 2010-10-30 21:13
的确,曾国藩有大智,智在善忍!而他之后数十年的官场,纵横和名利双收,都证明了他能以过人胆识和高超的手腕,“忍小忿以就大谋”,化逆境为坦途,屡历艰险而屡屡成功。他的成功,最终归功于一个“忍”字,官场失意,忍忿;同僚排挤,忍气;战事溃败,忍辱;名利无收,忍欲;功高震主,忍嫉…,一个“忍”字,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一个“忍”字,造就了曾国藩的辉煌。而他亦有这样的箴言流传后世:“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后人赞他是“每逢大事有静气”。正是这种静气让他的生命,有了一种安详的境界。安祥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悲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有安祥的心态,便能从容地面对世间百态,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一任自然,这便是一种永恒。 在佛经里,“忍辱”的意涵很丰富。挫折、打击固然要忍,成功与欢乐也要忍;逆来受,顺来也要受。在逆境中忍辱负重、蹒跚前行,这个道理大家能接受;而在事事顺利、飞黄腾达的时候也要“忍辱”,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许多人在失意的时候还能刻苦自励,一旦春风得意,就放荡起来,得意忘形,言行举止失了分寸,灾难祸害很快就随之而至。 学佛的人都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也都明显感觉到心头火生起的时候,身心的迅速变化,既然如此,就应当适时转换自己的心态,调整情绪,作深呼吸,安静下来,从种种问题中,找出对治方法,并以偿报和悲心来对待人和事,如此嗔心就生不起来了。寂天菩萨有首偈颂:“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若己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是啊,狂怒和暴喜,都不能让我们获得祥和的心,那不如平心静气地来看世间。
点击查看全文
嘉の宝怡 (楼主)
15
九级宝宝 | 备孕中 | 发表于 2010-10-30 21:16

守住一颗平和安静的心(转)

曾经听很多人说自己很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比如你爱的人不爱你,爱你的人你不爱,生活太平淡,生命没什么意义,今天你为这件事烦心了,明天你为那件事心烦了。每天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也有很多人会生出悲天悯人之心,看看网上很多人,有很多也莫不是风花雪月你情我浓。生活和网络一样,有诸多的快乐与不快乐,有诸多的诱惑。如果想要快乐,那就让我们注意保持平静而安宁的心。 

  守住一颗平和安静的心。当我们因为生活而感到疲累时,想一想年幼时那一段快乐的时光,不是生活改变了只是我们变了,不是生活不美了,是我们发现不了生活的美了。小时候我们玩累了会就势坐在地上,看身边绿草如荫听阵阵鸟语花香,享受着那阳春午后温暖的阳光。如今,我们的心不再平静也不再单纯了,但这些美丽仍在,只要我们守住一颗平静的心就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身边的景色是如此美丽。我喜欢一个人走在小路上,那种空旷而宁静的感觉令我感到内心无比平和,我也喜欢一个人比上眼睛聆听音乐的鸣奏,沉醉在寂静森林,感受那内心的空灵与平静。心烦意乱时,守住一颗平静的心吧,听听音乐看看窗外那湛蓝的天空,看看那一抹纯净,不是正象我们的心吗?或者,我们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只是放松自己,感觉自己就象是飘在云端或是落在草地上,享受吧,享受自己心里的那一份平静。又或者在不平静时让我们邀上一位好友或者自己的爱人,缓缓叙说着自己内心的疲累,不必有回应,不必有安慰,仅是这一份倾诉便会让我们的心慢慢趋于平静。

  守住一颗平和安静的心。生活中会有很多意外发生,快乐的伤心的事比比皆是,每一份意外都会让我们感觉到不平静,我们不是上帝,上帝也帮不了我们,能让我们平静的只有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那就让我们在变色之后变得坦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幸与不幸,生活总会不缓不满地向前行进,不会因了我们的不平静而改变自己的行程,面对灾难,我们要想那何尝不是幸运?我总觉得一个人能在年轻时经历不幸会是一件非常庆幸的事情,只有经历过不幸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什么是平静。灾难总会过去,风雨过后一定是艳阳和彩虹。

  守住一颗平和宁静的心。懂得爱与感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平静与幸福其实都很简单,我们不可能做到无欲无求,但我们可以做到感动生活,如果有一天我们体会不到感动,那就说明我们永远的失去了幸福。平和宁静并不等于无欲无求,凡事我们尽力而为却又听天命,我们能够主宰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不必关心事情的结果,在过程中快乐,在过程中平和。这个世界上又太多太多的美好,也有太多太多的丑恶,让我们记住它的好,忘了它的恶。幸福,来源于我们身边的每一点感动,唯有我们守住一颗平静的心才能找到无处不在的幸福。

  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水,转身看看我们周遭的一切,你可曾感觉到平静与幸福?

  你不能阻止鸟儿从你头上飞过,但你可以阻止鸟儿在你头上做窝。让我们远离烦恼,心平气和。

点击查看全文
嘉の宝怡 (楼主)
16
九级宝宝 | 备孕中 | 发表于 2010-10-30 21:17

原帖由 小兔M 于 2010-10-30 21:07 发表 em11 em11 em11 嗯,多看好文章,有助身心健康!


 


谢谢小兔M来扫楼em59

点击查看全文
嘉の宝怡 (楼主)
17
九级宝宝 | 备孕中 | 发表于 2010-10-31 20:53

恭逢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农历九月十九)—转


恭逢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三宝弟子慧妙创作了《观音赞》供养众缘,愿大家吉祥如意共证菩提!


 


观音赞


莲花朵朵开
荷风香十里
清丽的女子哟
足踏红莲千朵现霓裳飘逸
清净庄严
楚楚动人


传说你住在
南海岸上紫竹林中
可有缘人曾见你
常荡轻舟度众生
亦近险滩救迷人
时在空中云里现
踏一路妙音
洒一路瑞香
你柔执杨柳枝 
轻托甘露瓶
云游四海
利济群生


夜深人静 
你端坐红莲 
众生的苦难
如流水潺潺 
直流入你慈悲的心田 
即使远隔须弥山
你美丽的颤音 
穿山越岭
落在暗夜迷人的梦里
你念念不忘
沉溺苦海的芸芸众生


沧海变桑田
永无止息的轮回中
万年如一日
一日如万年
你无刹不现身
你无时不呼唤
念念相续无有疲厌
用最仁慈的心 
引领如恒河沙有情众生
迷途知返


碧水红莲处
你的圣影 
闪耀着莲花的光芒
飘散着莲花的清香
荷叶下的清波
年年流逝
而你对众生的悲智行愿 
一如流水 
绵绵无绝


————三宝弟子:慧妙敬赞


 


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详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根据《法华经》,“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点击查看全文
18
六级宝宝 | 发表于 2010-10-31 21:15

em25 em25 em25 

点击查看全文
嘉の宝怡 (楼主)
19
九级宝宝 | 备孕中 | 发表于 2010-10-31 21:18

做个有智慧的女人


 做个有智慧的女人,可以从容淡定,举手投足透着优雅的风范,不卑不亢,看着赏心悦目,沟通起来大方可爱.
    一个女人极致的魅力,不是装出来的,那需要一定的修养,健康的心态,怎样能成为智慧女人呢?
    无论受了什么委屈,不要做怨妇.可以倾诉排解心情,但不要哭天喊地,以为整个世界欺骗


要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事态扩大.这几年随着离婚率的增高,常听见这样这样的话:"他{她}欺骗了我,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他了"?你当然没有,要说对不起,生活对不起我们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人会说;"谢谢老天爷,给了我完美无缺的欢乐".人生以缺憾为美,如断臂的维纳斯;以见不到为稀有,如蒙那丽沙的微笑:以失去为珍贵,如我们心中所怀念的风景.不要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自己的思想行为,纠缠不休,以至于容颜憔悴,理智失衡,丢失了真我的风采.


    看破事态真象,放下烦恼,不是人人能做到的,毕竟我们生活在人群中,饮食男女,必被七情六欲所困,沉沉浮浮.佛书上有一段话说:"魔不是魔鬼,魔是种种苦难,种种折磨,佛经里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因为折磨太可怕了,太痛苦了,梁武帝把磨字改成魔.我们生活遇到的魔障,怨家,不是外头,就是自己呀."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有坚定的意志力.运动员要想拿金牌,就要克服心理压力,在精神和势气上压倒对手.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战胜自己的心魔!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以蠡测海~这好比~如水被持~,无法施展发挥自己的能量.


   "以蠡测海"是比喻见识浅薄,坐井观天.而~蠡~是一种贝壳做的瓢.用瓢想知道大海的深度,无非是以卵击石.


   "如水被持"这个词是我在佛书上看到的,很受启发,与大家分享一下.大概意义是:"水到在一个茶杯里,它的范围境界,就只有茶杯那么一点点大,假如我们把一杯水,到在大海里头,你看看这个水性的境界有多大.


    做个有智慧的女人,它是经久不衰的法则,魅力之源泉.智慧就要增加知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我想能实现,阅历知识水平增加了,自然能提高生活质量. 梅.jpg

点击查看全文
嘉の宝怡 (楼主)
20
九级宝宝 | 备孕中 | 发表于 2010-11-9 17:33
阿弥陀佛 可念普门品求男女得男女 最好读读安士全书
劝求子者



富家无子,挥金纳妾者有之,重价市药者有之。然求之愈切,得之愈艰。何哉?盖三界中定业,苟非大善,不能挽回。古来无子之人,往往因一念觉悟,勇猛修德,因而连生贵子者,指不胜屈也。求之不得其道,而徒怨天尤人,致慨宗祧之失守,亦惑之甚矣!



放生得子(见《广仁录》)



元朝一富商求子,闻太岳真人召仙判事有验,因往叩之。判云:‘汝前生杀业多,使物类不能保有子孙,故得斯报。今放满八百万生灵,方可赎罪。若误伤一虫,须放百灵以准之。挽回造化,是为第一。’商即立誓戒杀,捐资放生。未几,得一子,以孝廉出仕焉。



[按]《华严经》云:‘杀业之报,能令众生堕于三途。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富商杀业甚多,而报不过无子者,想既受三途之正报,而后受无子之余报,未可知也。否则,或宿世福力尚厚,先受无子之华报(*附属于正报的善恶报应),而后受三途之果报,亦未可知也。今能赎前过恶,回心向善,自应免祸获福矣。



悔过延嗣(见《感应篇图说》)



杭州吴恒初,好食牛肉,连丧子女。适一子患痘,医祷莫效。吴忽梦至阴司,有诉吴杀牛者,争辩良苦。主者唤群牛嗅吴周身,牛竟无言。吴自供食牛不杀牛,且誓永不复食。主者谕牛而遣之,吴遂得释。出见一阁,阁上有人呼己。吴仰视之,忽掷一物,曰‘还却汝!’视之,乃其子也,遂觉。子寻愈。



[按]食其肉而至连丧子女,则杀其身者可知。



戒牛育子(见《护生录》)



京师翟节,五十无子,绘大士像,恳祷特至。妻方娠,梦白衣妇抱送一儿,妻方欲抱,牛横隔之,不可得。既生子,弥月不育。又祷如初。或告曰:‘子酷嗜牛肉,岂谓是与?’节悚然,合门戒牛。未几,复梦妇人送子,抱而得之。后果生子成人。



[按]所谓现妇女身,而为说法也。



嗜鳖速毙(袁午葵述)



明末,杭州有潘德斋者,老而乏嗣。偶见一书云:‘食鳖者有子。’乃买而畜之,且饲以小鳝,烹割无虚日。如是年余,遍体皆生肿毒。毒有数口,宛如甲鱼之嘴,其痛入骨。未几死,竟无后。



[按]邪见之人,一时害人以言,百世害人以书,正谓此也。是故著书立说,虽善人君子,犹不可不慎,况其他乎?(附儒言以辟佛法,传医方而杀生命,更有刻佛书、善书,而不具正知正见,自作盲论瞽说,反致疑误众生,比比皆是,岂知其自入邪见,复引人入邪见,空负好心,大作恶业,仍当堕落者乎!)

点击查看全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新帖
相关热帖

姐妹都在抢

备孕疑难杂症大攻略
疯狂造人
孕迹暖暖
自在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