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上播种网
首页 bozhong logo
播种网 论坛 播种知道
发新帖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

查看: 4436|回复: 3
44363 楼主
谢谢亲的鼓励,爱你!
已邀请用户 : (此提示只有您可以看到,其他用户无法查看)
大家好,我孩子两岁半,前天和一个比她大三岁的孩子(这个孩子没什么症状,但后来才知道她所在幼儿园有好几个患者)一起玩过,还喝了人家的水,昨天早晨洗手时发现有泡泡,发烧37.5度,经诊断患了手足口病,医生给开了药,今天早晨发现泡泡有发蔫的趋势,请问是见效了还是正常的发展过程,(比如初期泡泡明显后来转成别的症状)?还有,孩子口腔疼痛不肯吃药,又不肯打针,怎么办啊?很着急,请大家帮帮忙吧,跪谢!
点击查看全文
2
一级宝宝 |
手足口病,系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引起,属中医风痧、斑疹范畴,好发于4岁左右小儿,亦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和口舌有红丘疹或疱疹,伴有低热、口痛、厌食等。病情虽轻浅,但目前用抗生素等西药治疗,疗效不佳。中医学认为,系由感染风热病毒,郁于肌表。治当以清热解毒,疏风透疹为法。方用银翘散化裁。

  例3:李某某,男,5岁。1999年4月17日初诊。患者手、足红丘疹及口舌有小疱疹溃疡伴低热半月,曾在儿科用过抗生素等西药1周未效,转由中医诊治。诊见低热,体温38.2℃(肛温),手、足皮肤红丘疹、小疱疹相间,舌上和颊粘膜数处疱疹溃疡。咳嗽,精神可,胃纳差,小便黄短,大便可,舌红苔薄,指纹紫浅。诊为手足口病。证属外感风热,郁于肌表。治拟清热解毒,疏风透邪。处方:金银花6G,连翘6G,荆芥6G,防风6G,羌活6G,牛蒡子7G,葛根7G,千里光10G,土茯苓10G,生地黄10G,赤芍6G,牡丹皮5G,蝉蜕6G,僵蚕6G,生甘草3G。服2剂后,低热已退,手、足、口舌红丘疹亦退,原方再进2剂而愈。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发疹性传染病 ,以手、足、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破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笔者辨证治疗本病多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急性发作期(发病初中期) 症见: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躁,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G,连翘9G,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G,石膏15~30G。兼高热有动风之兆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火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若湿热蕴结偏盛者加滑石、生薏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2 恢复期 症见: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处方:谷芽、生薏苡仁各15G,蝉蜕6G,钩藤、淡竹叶各9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 病案举例

  林某,男,2岁,1997年10月7日初诊。发热3天,现T39.5℃,口秽流涎而拒食,烦躁不安,大便2日未行,曾服百服宁、先锋Ⅵ等抗菌消炎药,病情如故,血象WBC 5.7×109/L,N 0.36,L 0.64,双侧扁桃体肿大Ⅱ°,充血(++),眼结膜微充血,口腔粘膜上腭、齿龈、上下唇、舌面布满疱疹及溃疡糜烂,稍触即衄,手掌足底满布圆形及椭圆形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壁较薄,舌红、苔黄厚,指纹青紫。用清热泻脾饮加羚羊角(先煎)1G,生地黄15G,大黄(后下)6G,连服2剂,热退,大便已解,口腔及手足疱疹渐退,结膜充血消失,乳蛾红肿减轻,神爽索食,仍有少许口臭,苔白较厚。改用清热消导利湿法。处方:钩藤、淡竹叶、黄芩各9G,石膏(先煎)、谷芽、麦芽、生薏苡仁各15G,蝉蜕、甘草各5G。2剂后诸症消除,血常规复查正常。

3 体会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内的婴幼儿,有一定的季节性,症状轻者1周左右可痊愈,但症状较重时可使病程延长和产生并发症,并可造成流行。本病中医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病位在心、肺、脾、胃等脏腑,病邪多在气分及营分之间,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中病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治方法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患儿咽喉、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传播,疱疹液及粪便中的病毒经手感染及排泄物污染水源传播,潜伏期2—7天,多发于夏秋季节,3—6岁发病率较高,病程为7天左右,年长儿及成人感染后多无症状,可自愈;极少数感染者可引起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1—3天,可有喷嚏、咳嗽等感冒样症状及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口腔及咽部多有米粒大小的疱疹,周围绕有红晕,1—2天后因疱疹溃破形成溃疡可出现口痛、咽痛、拒食、厌食等;皮疹多与口腔黏膜疱疹同时出现,先为玫瑰色红斑、斑丘疹,可变成疱疹;大多数患儿在发病期内斑丘疹多于疱疹,疱疹一般不溃破,多在2—4天后吸收;皮疹有离心性分布的特征,主要发生在手掌、足跖部,有的患儿在臀、膝、踝、肘、腕等部位也可见到。

  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辅以抗病毒药物、解热剂,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疗效。中医以利湿清热、解毒透疹为主要治法。前期邪侵肺胃,宜用银翘六一散;典型症状期毒在气分,宜用甘露消毒丹;口腔溃疡期毒热伤阴,宜用竹叶石膏汤、锡类散;恢复期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

  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流行的主要措施,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适当隔离,一般隔离2周。对患儿口腔排出物及粪便、玩具、食具、便器应严格消毒,以防止传播。未病儿童应避免与患儿接触,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密切接触者可用大青叶、板蓝根等口服以预防。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的医生们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


  多种散剂合用治小儿手足口病

  小儿手足口病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该科主任中医师张铁、何桂华、王英等人认为,尽管小儿手足口病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



故治疗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铁医生等人自拟了羚凉通散和平脾羚散,两大散剂类型又各含有三个不同药物组成的散剂。在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型的急性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色红,发热,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为主。采用羚凉通散,主要成分为双花、连翘、豆豉、大黄、石膏、防风、荆芥、黄芩等。在脾胃失运、阴虚火热型的恢复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散在或消退,身热渐退,口唇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原则。采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为陈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芦根、麦冬、苍术、砂仁等。两期均以三种散剂互相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热去疹自退,脾运正常,虚火自灭,养阴津自生。

  自1997年以来,该院应用上述散剂共治疗观察大量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疗程平均缩短至4天。而西药对照组,疗程达6天。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二.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五.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六.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七.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八.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④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九.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十一.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点击查看全文
3
一级宝宝 |
由于手足口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下述治疗措施:
①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等。

②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③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饭后漱口。

④局部可以用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⑤若小儿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一般1~2周可以自愈。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的医生们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


  多种散剂合用治小儿手足口病

  小儿手足口病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该科主任中医师张铁、何桂华、王英等人认为,尽管小儿手足口病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



故治疗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铁医生等人自拟了羚凉通散和平脾羚散,两大散剂类型又各含有三个不同药物组成的散剂。在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型的急性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色红,发热,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为主。采用羚凉通散,主要成分为双花、连翘、豆豉、大黄、石膏、防风、荆芥、黄芩等。在脾胃失运、阴虚火热型的恢复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散在或消退,身热渐退,口唇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原则。采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为陈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芦根、麦冬、苍术、砂仁等。两期均以三种散剂互相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热去疹自退,脾运正常,虚火自灭,养阴津自生。

  自1997年以来,该院应用上述散剂共治疗观察大量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疗程平均缩短至4天。而西药对照组,疗程达6天。


参考文献:HTTP://WWW.0-6.COM/
点击查看全文
4
一级宝宝 |

最佳答案

我家宝宝(当时1岁半)去年年底也得了手足口病,因为即使去了医院,所以大约3,4天就好了。我的经验是,孩子得了这种病首先不要着急,孩子嘴巴疼,不好好吃饭是很正常的。我们当时是按照医生的说法做的,给他经量吃一些凉一些的食物,比如凉拌豆腐(少放盐),凉拌面条,酸奶之类的。孩子现在在发烧,一定不能让孩子脱水,所以可以给他喝一些平时他喜欢的饮料之类的,这几天饭可以少吃点,但是水一定要喝。如果孩子不喝水,也不吃药,我建议给孩子输液吧,我的宝宝当时就输液1次,感觉精神状态就好了很多。祝愿你的宝宝早日恢复健康。
点击查看全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新帖

姐妹都在抢

备孕疑难杂症大攻略
疯狂造人
孕迹暖暖
自在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