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上播种网
首页 bozhong logo
播种网 论坛 大宝宝(1-3岁)
发新帖

为什么我女儿一发烧就是高烧?

查看: 4031|回复: 1
发表于 2007-3-29 14:44 |举报
40311 楼主
谢谢亲的鼓励,爱你!
已邀请用户 : (此提示只有您可以看到,其他用户无法查看)
我女儿从一岁左右就容易发烧,而且一旦发烧就是高烧.
几乎每次都要超过39度,而且不会轻易退烧,都要吊水加吃药几天才能退烧,现在一岁半了,还这样,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啊?
点击查看全文
2
一级宝宝 | 发表于 2007-3-29 15:34

最佳答案

应该去医院检查一下
1.验血常规,看血项是否正常
2.观察孩子身上是否有出血点
3.如果血项正常再看是否是病毒
4.每次发白血球高是炎症,淋巴细胞高是病毒,看看是不是血液里的病毒。

急性发热是5岁以下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和就医原因,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和某些急性传染病)则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无论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发热均可引起患儿食欲减退、头痛、烦躁不安、咽痛、失眠等症状时,对症治疗——

退热首先要想到发热是疾病过程中人体的一种特殊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一定限度的发热(体温38.5≤℃)能促进血液循环,此时血液中白细胞增多,抗体生存活跃,酶的活性增加,肝脏解毒功能加强,调动全身免疫细胞功能,有利于消除病原体和致病因素而不须给予退热。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近研究证明,传统的物理降温对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者弊多利少。这是因为在发热患者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点升高,机体早已作出如同在寒冷环境中一样的反应——产热增多,散热减少。此时如果单用物理降温(包括冷湿敷、冰袋及酒精擦浴)的方法企图让患者冷下来,显然违反了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影响体温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此种情况下物理降温多数是无效的,有可能会加剧这种反应,由此引起的代谢亢进可能会使热的时间延长。即使物理降温暂时有效,但因体温调节点仍保持在高热水平,故暂时降温后会令患者感到全身不适。发高烧的孩子皮肤血管是扩张的,体温和冷水的温差很大,会引起孩子血管的强烈收缩,可引起畏寒、浑身颤抖等不适症状,并可能引起冻伤,甚至加重低氧血症。这种方法尤其不适合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和婴幼儿。
  临床上,物理降温只用于以下三种情况:(1)半岁以内婴儿发高烧(体温≥39℃);
(2)5岁以下有高热惊厥史的发热患儿,在此之前需先服过退热药;
(3)超高热(体温≥41℃)。在这种情况下,机体不能够通过下丘脑来调节上升得过高的体温,退热药在此情况下是无效的,但物理降温(如温水浴)却有效,以减少超高热对人体大脑和各器官的损害。
  药物降温可以视“体温表处方”。若孩子体温低于38.5℃,不会对孩子大脑造成损害,可以不用退热药,应多喂温开水,同时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体温超过39℃,可服用退烧药。目前常用退热西药有两大类,一类是对乙酰氨基酚(代表药为泰诺林口服液);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代表药是托恩口服液)。

药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作用机制可能对前列腺素的合成起着中枢抑制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可通过干扰前列腺素合成途径中的环氧合酶在减少外周或中枢的炎症介质来达到退热目的。此外,中药治疗小儿发热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常用退热中药如小儿牛黄散、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只要辨证准确,完全可以迅速退热。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基层医院仍有不少医生喜欢用见效快的退烧针(如复方氨基比林和安乃进)来治疗儿童急性发热,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儿童身体危害极大。以往的研究证实,退烧针的降温作用机制是抑制人体下丘脑中前列腺素合成酶,致中枢内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减少,阻断内热原,使体温调定点下移,通过增加散热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出汗增多而降低体温。就复方氨基比
林来说,该药组方中氨基比林可引起白细胞抗原结构的改变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其发生率远高于氯霉素。如在短期内反复多次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易致急性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对某些病儿来说,退烧针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过敏体质的孩子可能会发生皮疹、荨麻疹,甚至剥脱性皮炎。此外,注射退烧针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骤降,易引起虚脱,甚至发生休克。
目前全球已经有22个国家禁止给儿童使用这类退烧针。因此,国内儿

科专家反复强调,14岁以下儿童发高烧时禁用退烧针。青少年也要慎重使用退烧针。对于感染性高烧患儿应重点针对病因治疗。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药物降温。
点击查看全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新帖
热门新帖

    姐妹都在抢

    备孕疑难杂症大攻略
    疯狂造人
    孕迹暖暖
    自在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