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上播种网
首页 bozhong logo
播种网 论坛 播种知道
发新帖
[起名]

什么是火把节?为什么叫火把节?

查看: 9308|回复: 5
93085 楼主
谢谢亲的鼓励,爱你!
已邀请用户 : (此提示只有您可以看到,其他用户无法查看)
什么是火把节?为什么叫火把节?
点击查看全文
2
一级宝宝 |

最佳答案

http://www.njtiaocai.com/html/minsu/mjgsh/mjgsh/200507260572615012666500.htm 火把节的来历 很久很久以前,在哀牢山的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个大妖魔,它身长八丈,头大如斗,獠牙似尖刀,爪子一尺多长,它常在彝族人居住的山寨中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它经常把山寨中漂亮的姑娘抢去做媳妇,而且每天要吃三对活人的眼睛,如达不到它的要求,就会降祸于各村寨,让人们得一种怪病,让人全身腐烂,臭味熏天,使人想死不能,欲活不成,周围的彝族百姓为之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但因为魔王法力强大,众百姓无可奈何,每天只好收拾没有眼睛的尸体或未死的残人,真是目不忍睹。 人们在喏吒王的淫威下度日如年,人人自危,不知什么时候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有一天寨中头人对大伙说:“乡亲们,我们不能这样等着死吧!只有除掉妖魔,我们才有活路。”大家异口同声说:“请头人想想办法,救救我们吧!”头人答应了大家的请求,决心除去喏吒王。他组织了一帮年青胆大、身体强壮的青年人,带上长矛、大刀、火药,潜入喏吒王住的山洞里,只见那魔怪,恶眼圆睁,恰似两盏大灯。为了除害,勇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把长矛大刀使劲投向喏吒王,谁知,喏吒王一点反应也没有,原来魔怪皮子太厚,长矛刀箭根本伤不了它,只好象给它搔痒而已。头人又指挥大家把火药放在喏吒王身下,点燃引线“轰”一声巨响,喏吒王被炸了一个翻身,这下可把它惹怒了,它张开那血盆大嘴,猛吸一口,将洞里洞外的人都吸入口中,成为它当天的腹中美餐了。 魔怪未被除掉,还吃了很多人,人们绝望了,被逼得逃命他乡。所以,这里原本人丁兴旺的彝乡变得人烟稀少,农田荒芜,村落破败。 在这危难的时期,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从下江(古时指景东一带)走来了一位道人,他清风道骨,一身正气,身着黑衣道袍,手握降魔杖,身后背着一个小竹篮,走进村寨,只见一幅破败景象,人烟极少,偶尔见人一问,得知妖魔作祟。道长下决心为民惩治妖魔,他放下小竹篮,取出斩妖剑,在竹篮上贴上符章,举剑念咒语,不到一个时晨,顿时飞沙走石,山崩地裂,只见喏吒王急急忙忙跑来,又哭又叫,悲哀地跪在小竹篮边,身体越来越小,道长用手捏住魔怪的身子,骂道:“你这个畜牲,为何在此地害人,今天你受罪的日子到了。”说完,道长把喏吒王放进小竹篮中,背到巍山和南涧交界处的太极山下,囚在一个岩洞中,使它永不得出山害人,只让它在每年农历6月25日从岩洞中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当地的彝族百姓们恨透喏吒王,每当它探头往外看时,人们都要抬着火把,洒着松香,漫山遍野地喊叫着:“烙!烙!感谢老道长,烧死喏吒王……”千万人的火把照亮天地,万千人的喊声震天动地,几年后的农历6月25日晚,喏吒王被吓死在洞中,人们更加兴高采烈,奔走相告,点起火把,烧起篝火,唱起山歌,跳起舞蹈,庆祝妖怪的死亡,欢呼彝山的安宁。所以火把节就这样形成,并一年年一代代地传下来,一直传到现在。 -------------------------------------------------------------------------------------------------- http://www.pjjinhua.net/news/printpage.asp?id=108 盐与火把节的来历 2005-11-28 在美丽的大凉山上,有一个产盐的地方名叫盐源。盐水出在山青水秀的塔尔山和转盘山之间,塔尔山又叫神女峰,山上住有一个年方十六的摩梭姑娘,她经常出没于河畔林间,为上司放牧羊群。这姑娘美丽大方,心地善良,富于智慧的双眼十分传神,使人见到便感到可爱可亲。 那时,这地方有一种打秋千的习惯。就是在热闹的新春初几头,青年男女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村里搭起秋千架,欢乐的小伙子推着花枝招展的姑娘在秋千上荡来荡去。他们唱情歌说情话,这是一个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可就在这样的大喜日子里,这个摩梭姑娘没有去打秋千,因为她放的羊昨天在密林中丢失了两只,急着要找她那心爱的羊。 清晨,少女迎着灿烂的朝霞进入丛林,这里常常是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是白的,被毡是白的,满山的雪是白的,神女峰的泥巴也是白的,这简直是一个银色的海洋。姑娘抓起一把雪,眼望着雪白的山,心里深情的想着,这一坡一山的雪都是盐该多好。 她在神女峰上生活,已有整十六个年头了。十六年来到底吃了多少盐?盐!可比金子还贵重呢?几年前酋长给了阿妈一点盐,盐中不知渗了多少白泥,从此就有了还不清的盐债,自己才在风雨里为酋长放羊。不久前,阿妈从回族人手中换了一块硬盐,高兴得象得了宝贝一样,还用麻绳把盐挂了起来,三五天才提出来在汤里搅一下,阿妈还夸口说:“山珍海味,盐巴才是头一位呢!”放了盐的汤真好吃。可是,听回族叔叔讲,这点盐运进山来也不容易,一路上老虎豹子多,土匪恶霸多,随时都有危险……姑娘走啊想啊,想象着翅膀飞上了广阔的天穹。 忽然,一阵咩咩的叫声打断了姑娘的思绪,她拨开树丛一看,嗬!两只羊在草丛中活蹦乱跳,其中一只是黑色的大公羊,为羊群的头羊,另一只是花白的母羊。两只羊今天竞跑到这里撒欢,害得人家到处寻找。姑娘有些生气,挥舞着羊鞭疾奔过去。两只羊见了,不但不逃,反而窜到姑娘面前直撒娇。姑娘心软了,娇叱一声,还不快回去!羊鞭轻轻一扬,赶着羊就往回走。丢失的羊儿又回来合群了,从这以后,这两只羊儿就引着羊群在塔尔山吃草,喝山里头来的水,长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村寨的人都称赞姑娘是个好放羊人。 转眼到了六月十六日,照老习惯这天晚上的少女,都要离开村庄到风景秀美的地方露宿,希望求到好梦,得到一个好情人。可是这个姑娘没那份心思,她却总是想把羊群养得好的迷解开。 这天,姑娘发现羊群越过奔流急湍的河,却不喝河里清亮的水,在头羊的带领下,一个劲的钻入深林,向大森林深处奔去。她紧紧跟在后面,前面出现一个水塘,羊群围上去吃着塘水。这水,为什么羊群喜爱吃?为什么常常是一只两只好几只的羊不见了,第二天又跑出来呢?问题一个个在姑娘心里回荡。聪明的姑娘突然意识到,羊儿爱吃的水我应尝尝,只见她轻盈的走到塘边,如明镜的水映着她美丽的身影。她双手伸进塘里,塘面起着涟漪,她手捧塘水送进口里,异样的感觉使她惊叫起来,这明明是清香可口的盐水呀!她忙痛饮了几回,立即感到浑身舒服有力。她常听阿妈说:人不吃盐身上要长深深的汗毛。我放牧为啥?我阿妈曾用羊皮换的啥?我们朝幕想为的啥?可不就是这种神水吗?不就是我们日夜盼望和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盐水吗?她轻轻地抚摸着羊头,无限深情的赞美说:“我心爱的羊儿啊!你们虽然不说话,可你们是很聪明啊!” 姑娘为找盐,历尽了千辛万苦,今日她发现了盐水,喜悦的心情就不用说了。她为了给缺盐的山民带来佳音,分享幸福,使人们能生活美满,身体健壮,逢人便说:“那里有盐水!”这惊天动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小凉山。人们不怕远隔千山万水,都到这里来背盐水吃。 一天,姑娘在盐水塘边烧火做饭,临走时阿妈给了她两个鸡蛋,当她吃了蛋又在空蛋壳中装满盐水,无意的放在余火上烘烤,不久水干了,鸡蛋壳内全是雪白的盐。她从此得到启示,带了一个铁锅来熬,这就是直到解放后,还用蛋形铁锅熬冒壳盐的起源。 自那以后,盐塘边上人们越集越多,按各人的专长分工合作,开始了用牛车拉柴,制铁锅熬盐。这种兴旺的情景民间诗人曾描绘:“合井松烟火昼然,羡她煮海白如棉;贫家妇女无生计,支锅熬出雪花盐。”盐业生产越来越旺,四方经商者络绎不绝,人们都尊敬那牧羊的姑娘,可这事却气坏了土司,他气极败坏地责备姑娘;“你发现盐水,为什么不先给我说?”姑娘理直气壮的回答;“盐水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先向你说?”土司抽刀把姑娘杀死,砍成块块装进牛皮袋,丢在硝坑洞中去了。 摩梭姑娘遇害的恶噩一传开,上千的各族人民在深夜举起了愤怒的火把,从四面八方赶来,直向酋长的衙门冲去。衙门转眼被火焚烧,土司在混战中被打死,当地的各族人民用火把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据说这晚正是旧历六月二十四,也就是后来盐源人民火把节的来历。 自那以后,人民还在盐水井旁修了一个庙,名小龙王庙,神台上塑了姑娘和她的一群羊儿的像,尊称她叫“开山娘娘”。清光绪初年,盐源县知县欧阳街还在《神女峰开山娘娘庙上祭文》中,最后礼赞曰:“新宫紫殿鸳鸯瓦,指挥忠将井龙王,左右分龛同祀灶,永世不忘开山娘。” -------------------------------------------------------------------------------------------------- http://www.yncx.cn/pubnews/doc/read/jsjwy/907470516.85487797/ 火 把 节 散 记 (彝)阿 蕾 朋友,你到过祖国西南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吗?你参加过那里的火把节吗?如果没有的话且听我细细讲来。 一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传统的重大节日,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火把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从活动很隆重的布拖、普格等地火把节仪式来看,在诸多有关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中,天神恩体古兹派喽罗到凡间收苛捐杂税被杀后,为了报复,放出害虫祸害人们,而凡间的人们毫不妥协,相邀在六月二十四这天用火把焚烧害虫这个故事是比较实在的一种解释。 二 时值火把节的彝山,是一幅重彩涂抹的油画,一支清音繁复的歌。 你看,那橙黄的荞地,那正翻白灌浆的燕麦,还有墨绿的晚洋芋地里那白的花、紫的花;你听,那清新透明的雨后晴空下云雀欢朗的歌唱,山林里杜鹃们那高一声低一声的呼应,深山老林中猎狗急切的追逐声和猎人充满激情充满欢欣的助威声,树丛中蝉儿那不知疲倦的长鸣,花草丛中被惊动的蚱蜢猛地弹起后那抖动翅膀的习习声;你闻,那已腾出来播上甜荞或圆根的早洋芋地里潮呼呼的泥香,热溽中氤氲的荞麦熟透了的气息及花香草香……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且不说那火把节的欢乐场面,单就这画、这歌、这香就足以使你沉醉而留连忘返的。 三 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村里的男人除了足不出户的老人及牧童外,全都聚到村旁的小溪边杀猪宰牛分肉。本来就一肚子怨气的牧童很不情愿地把牛羊赶到草坡上后,无心再和羊羔们撒欢,和牛犊们嬉戏,也无心倾听猎狗撵到了哪座林子,两只眼睛老盯着小溪边蚂蚁一样蠕动着的人堆和升腾的青烟,想着咝咝冒油的烤肉,不住地吞咽着冒涌的涎水,焦燥不安地等待着父兄或姐妹们快来替换他们。可是太阳有意跟他们作对似的,老钉在那个地方不肯挪步。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偏西的时候,终于盼来了接班的。来不及交班,只见他们被露水擦洗得白白的小脚丫就已晃出好远。 他们飞也似地回到家里,先烧上一笼火烤一坨肝呀肾的解解馋,然后带着满嘴的锅烟满脸的汗水掏出罩在背篼底下的圣洁的芦花大阉鸡或黄色仔母鸡,又飞也似地抱到自家地里,倒提着鸡脚一边转一边念:“沙布刀——沙烟刀①——”老实的孩子一丝不苟每块地都转上那么一圈,蹭得鸡都脚破血流了;滑头的孩子们则象征性地转上两圈就回来了。回来后无一例外地都催正忙着挖洋芋腾地撒圆根或摘花椒的母亲赶快烧火煮饭。他们害怕晚上点火把时落到别人后头,被人笑话是因为“点保累”②才落在后边的。 于是,夕阳下的瓦房顶、瓦板房顶、茅草房顶上飘起晚炊的缕缕青烟,给山谷山腰缠上一条条轻柔的白纱。牧归的人们深吸着夹杂有毛焦肉煳的烟味,欢快地吹着口哨,跑前跑后地吆喝着爱离群的贪馋母羊们。牛羊挤挤挨挨地进了圈正要关圈时,在小溪边为骨渣肉屑争斗伤了腿的狗瘸着腿从弥漫着烟子的门洞里迎了出来,用头亲昵地蹭着牧归的主人,“嘤嘤嘤”小声地诉说着委屈。主人无暇安慰它,急慌慌地放好伞后,挽起袖子也忙活起来。 过去曾有儿歌这样唱道:“君臣过节宰阉牛,富人过节打阉羊,穷人过节烧母鸡,单身汉过节打蛋汤,寡妇过节海椒水下薄饼”。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勾勒出旧社会各阶层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状况。 如今瓦房顶下、瓦板房顶下、茅草房顶下的人们依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有杀小猪的,有打阉羊的,也有去集市割几斤肉的。但无论杀猪宰羊割肉,每家都得杀一只鸡敬奉祖先后根据鸡舌骨、鸡苦胆、鸡股骨卜一年的吉凶。敬奉祖先的祭品必须是洁净的,所以,一清早就得把用来过节的鸡捉来罩在背篼下,免得它去啄刨脏东西。 敬奉祖先的鸡或杀死或捏死或将鸡头按在水中闷死,依各家族的惯例而行,但在杀鸡前都要进行打醋炭去污洁净——将特捡的干净石块烧红后夹在盛有清水的瓢中,上覆硕玛枝从主位方开始绕锅庄转到客位方,在鸡嘴下绕过后泼出门外,表示屋内洁净了鸡也洁净了。 剖鸡时要看有没有苦胆(没苦胆是凶兆,得另杀一只),然后,烧鸡肝、鸡翅敬献祖先,最后用连汤鸡肉及主食献祭。主食煮荞馍或蒸米饭,依各家族的惯例而定。如用煮荞馍,除了做成圆馍外还做两端按出鼻眼的条形馍。屋内挂有祖灵的端到祖灵下敬献,祖灵已超度的人家则把祭品端到门外去施献。每次敬祖前都要打醋炭去污洁净。主祭者一般都限于男性,家中没有男丁又不便劳动别人时,也有由女人自己献祭的。献祭的人必须披加施或瓦拉③。他们一边虔诚地举行祭献仪式,一边念念有词地祈求祖先赐予子孙平安吉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敬过祖先一家之主先看鸡舌骨、鸡股骨卜吉凶,鸡舌中的软骨微微往里弯为吉,两根鸡股骨共四个气孔并且排列对称为上上吉。看过鸡舌骨鸡股骨后,全家便围聚在一起开始吃饭。饭开得迟的人家有的才喝一口汤,有的刚拿起木勺,就听见外边喧腾起来,按捺不住兴奋的孩子们象听到号令一样丢下木勺和正吃着的肉,点起各自的蒿杆火把冲了出去。 火把是刚开春就擗来扎好的,又肯燃又有股蒿枝燃烧的清香味。家家户户都得点,不能有遗漏。孤寡老人还特地留下鸡大腿犒赏为他们点火把的邻居孩子呢。点火把时一家人只能从屋里点出一支,其余的火把出了门才能点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兴高彩烈地一边舞火把一边高声吼着:“哦嗬依——快来啊,快来舞火把。还没点火把的人是不是因为肉不够吃,还在舔砧板——朵罗嗬——朵格啦——点保累啦——”。孩子们此起彼伏长声吆吆地吼着从四面八方汇向村子中央宽大的敞坝中。村里的男女老幼也倾巢而来,就连那些头一次接来婆家过火把节的新媳妇们也用加施半遮住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们的背后看热闹来了。凉山彝人结婚后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安家立业,即从火把节第一天开始分灶坐锅。 人们自由组合做各种游戏,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消失。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有玩错的道理。 你看,已“人老七十不吆鸡”的老爷爷正机警地俯身护着身下的几块小石头,周围是一帮小伙正跃跃欲试地寻找机会抢石头。 经过一番激烈地争夺,到底人老腿脚不灵便,不一会小石头就都被小伙们抢光了,老爷爷直起腰来拍拍灰,晃着头,张着没齿的瘪嘴,蹙着干圆根一般的脸望着人们笑得喘不过气。看他这副模样,连新媳妇们也忍俊不禁,用披毡掩着嘴偷偷地笑了。这个游戏叫“狐狸护子”。 那边孩子们的“老牛跳栏”也玩得正热闹,“荞主人”正追打那头糟蹋他荞子的“牛”。游戏可以说是在演示一个完整的故事:荞主人撒下荞后,每天都来巡视荞地,当他看到他的荞子荞叶象斗笠宽,荞杆象棍子粗,荞粒象石臼大时是怎样的高兴。可有一天他又怀着丰收的喜悦再次来到荞地时,荞子已被牛糟蹋得不成样子。顺着蹄印他找到牛主人,可牛主人耍赖说不是他家的牛,于是荞主人就追打牛。扮演“荞主人”和“牛”的孩子都必须是强壮的,要不然跑两圈就跑不动了。其它的孩子手拉手围成一圈扮“牛主人”兼“牛栏”,时时绊住追打“牛”的“荞主人”。 “拔圆根”的是一群姑娘,选一个块头大力气大的当“圆根”,就象小学课文中的拔萝卜,拔圆根的一个勾着一个的腰奋力向后拉,谁要是没勾紧拉脱了,她的后边就要倒一串,因此激起一串串铃样的笑声。 “取蜂蜜”的游戏,“蜂王”由一个姑娘扮演,小孩们不分男女只要愿意参加都扮“小蜜蜂”,“取蜜人”人数不限,想“取蜜”的都可以当“取蜜人”。“取蜂蜜”的胜负是看能否把“蜂王”从“小蜜蜂”中抢出来。“蜂王”的表哥表弟们最热衷于这项游戏,因为他们可趁混乱时揪揪表姐或表妹的嫩肉而不被人察觉。当表姐或表妹嗔怪地圆睁杏眼咬着下唇恨他们时,他们更得意更来劲了,挤得护卫“蜂王”的“小蜜蜂”们吱哇乱叫。 “取蜜人”中不乏被“蜂王”蜇中而在手背上留下一条条抓痕的,但谁都不觉得疼,反而觉得心里甜丝丝的,比吃了蜂蜜还甜呢。 年轻的妈妈们一边看热闹,一边用奶头逗弄着婴儿的小嘴,哼着儿歌:“乌鸦妈妈黑亮亮,儿也黑亮亮;喜鹊妈妈花翅膀,儿也花翅膀;狐狸妈妈花花脸,儿也花花脸;兔子妈妈豁豁嘴,儿也豁豁嘴……” 当一弯弦月挂在东山顶,狂欢的人们发现时候不早时才不得不回家歇息。因为明天还有更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着他们呢。 四 第二天鸡叫头遍,人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饭团、千层饼、鸡脯鸡腿、猪肉、羊肉、牛肉、水果,簇拥着本村的摔跤手,赶着角上扎有各色绸带的斗牛斗羊,骑手们拉着配有体面鞍鞯辔头的骏马,姑娘们撑着一色的黄油布伞,提起裙脚小心翼翼地踩着露水,涉过一道道溪水,穿过一片片林子,走过一面面草坡,从四面八方涌向绿草茵茵、繁花点点的山间小平坝。 平日里,姑娘们认为黄油布伞映照下人显得特别娇美,因此无论出不出太阳,下不下雨都爱撑把黄油布伞,黄油布伞成了她们离不开的饰物,火把节聚会这天更是成了黄油布伞的海洋。黄色的确是一种美的色彩,特别是透过黄伞的光能使人平添几分朦胧的诗意。难怪《妈妈的女儿》中,女儿降生之夜做黄荞馍、烧黄母鸡庆贺,祝女儿长大美如黄澄澄的油菜花。在满山遍野举目皆是绿的夏季,姑娘们的伞象一朵朵黄花点缀在其中显得特别和谐、清爽、醒目。 举行火把节盛会的场地是较固定的,周围的小山包是天然的看台,山间小平坝是竞技场,人们在这里举行摔跤、赛马、斗牛、斗羊,力的角逐不时地激起一阵阵欢呼。偶尔有斗败的牛冲散里三层外三层引颈观望的人们落荒而逃,引起人们一阵阵惊慌与骚动。 牛斗胜了,羊斗胜了,骑手得了冠军,斗牛斗羊赛马的主人心花怒放。为了这一天,斗牛的主人起早贪晚精心饲养其斗牛,每天清早把斗牛牵去吃露水草,除了精饲料还喂其生鸡蛋,使斗牛壮得肩部可平放一盆水。为了战胜对手,斗牛主人还把牛角削得尖尖的,节前把斗牛赶到场地让其熟悉比赛场地。赛马的主人走到哪儿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先把马伺候好。牛羊斗胜了,骑手摔跤手得了冠军,姑娘小伙被选为俊男美女,不光是那家人的荣耀,也是全家族全村全乡的骄傲。他们被人们簇拥着,满场招摇,接受人们的欢呼。除了有组织的奖外,还有个人自发奖赏财物给冠军的,被淘汰出局的牛羊主人和名落孙山的骑手摔跤手则躲在角落里无心再露面了。 在场子的外围,是一圈圈撑着黄油布伞半掩着脸转着圈唱歌的姑娘,她们穿着鲜亮的衣裙,每人手里拿着一方围巾或纱巾用以连接圈子,跟着领唱的姑娘缓缓地转,用心悠悠地唱。她们中间大多数是将要到婆家坐家的姑娘,谁知明年还能不能再和姐妹们相聚呢?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的婚姻不甚满意的姑娘,她们的未来将会是怎样的呢?我敢说她们是把自己的感情织进歌声里了。你看她们有的唱着唱着就抬起撑伞的手臂在偷偷抹泪呢。只有那些还不谙世事的小姑娘纯属图好玩的,你看她们漫不经心地跟着转,心不在焉地跟着唱,还时不时地从伞下亮出稚气的脸来和周围的熟人逗乐。 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回穿行在姑娘小伙群中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地评选当年火把节的俊男美女,经公正无私的老人们评选出的俊男美女谁都服。 在离角逐场歌舞场稍远的草地上,上了年纪的人们正这里一圈那里一堆,一面拉家常,一面把带来的丰盛食物摆在亲朋面前热情地劝吃劝喝,并且暗暗地比谁家的鸡脯厚,鸡腿大。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到这里来会亲朋好友的,虽然不受热闹场面的诱惑,但也时时中断热烈的交谈,侧耳倾听选美结果。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比别家的小伙英俊勇敢,希望自己的女儿比别家的姑娘端庄漂亮。 歌舞场外的小伙们被勾走了魂般呆望着转动的黄伞圈,瞅机会向圈内的意中人频频传递眼神,圈内的姑娘用伞半遮着面向圈外的心上人暗送秋波。来到这里的姑娘小伙玩在其次,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在这里寻找爱的归宿。他们中有一见钟情欢欣而归的,有不欢而散怀着深深的失意怅然而归的。当然,也不乏受骗上当苦不堪言的。 五 火把节的第三个晚上,也就是节日的最后一个晚上,随着“哦嗬依——朵罗嗬——朵格啦,点保累啦——”的吼声,送火的人们争先恐后地举着火把在房前屋后、庄稼地里一边舞着一边喊“沙布刀——沙烟刀——”,然后汇成一列长队,向着村子下方历年焚烧邪崇精灵的地方,一路抛着火把,抛了捡,捡了抛,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滚动着的火龙。如果这时原地转个圈,那么黑黢黢的四周山上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条条这样翻滚游动着的火龙。 到了焚烧邪祟精灵的地方,人们各自为阵拆开火把,燃起篝火,把第一天晚上杀鸡时特意留下的翅膀上的管羽,鸡脚杆上捋下的角质层和鸡嘴壳、鸡股骨一齐焚烧,象征着邪祟的精灵也随之焚毁了。因为这鸡已在主人家的房前屋后、田间地角转过,人们相信所有的邪祟精灵都已收附到鸡身上了。 顿时,一股股皮毛焦煳的味儿和蒿枝燃烧的清香味儿随着火星迸溅,在柔柔的晚风中弥漫开来。 借着篝火的光亮,人们一边用蒿枝架起一排排象征喂牲畜盐水的木槽和喂猪的石槽,嘴里不停地唤马、唤牛、唤羊、唤猪、唤鸡,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些人还根据火光卜卦,据说火焰通明预示村人们平安无恙,火焰中呈现黑影预示村中不久将有人追随祖先上天去。 送过火,三天的火把节就算是过完了,但欢乐的气氛并不因此戛然而止。村组干部们趁此机会开个简短的村民会,讲上边的政策,讲颗粒归仓。接着村民们三五一伙商量明天开始割谁家的荞子,他们之间的互助关系基本上是以近亲或好邻居为基础,所以互助关系比较稳定。 小孩子们呢,也聚在一起商量明年上哪去找最好的蒿枝扎火把,顺带评论今年谁的火把数第一,有时甚至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从此,他们又开始盼来年的火把节…… 注: ①沙布刀、沙烟刀——一切邪祟滚出去的意思。 ③点保累:舔砧板之意。 ③加施:披毡。瓦拉:毛织的带穗披风。 -------------------------------------------------------------------------------------------------- http://www.ctripnet.com/Blog/Tblog/1628/archives/2005/1927.html
点击查看全文
3
一级宝宝 |
彝族:火把节 --------------------------------------------------------------------------------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最欢乐的节目。“火把节”在凉山彝族地区流传的历史悠久,传说较多,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多异。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故事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收苛捐杂税被杀后,为了报复,放出害虫到凡间祸害人们,而凡间的人们毫不妥协,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相邀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今天的凉山彝族“火把节”,随着凉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保留了节日的传统形式和内容外,已和凉山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物资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火把节”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活动绚丽多彩,反映出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在节日里,人们将从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赶来,云集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达体舞比赛等庆祝活动。“火 节”的夜晚要进行火把游行和篝火晚会。节日期间,在西昌等地还要举办大型的物资交流活动。 斗牛,是节日的第一大赛事。斗牛方法是胜者斗胜者,败者被淘汰。有的公牛不愿进场子,人们便会牵进一头正值发情期的母牛引诱,于是两头将要对陈的公牛就会因“争风吃醋”而引起博斗。大的“火把节”活动斗牛多达几百头,可以斗几天,使人大饱眼福。火把节的赛马独具特色。赛马方法是在草坪上修一个圆圆的大跑圈,让参赛的骑手翻上各自的马背,同时策马直追,最后以追上对手者为胜。火把节的摔跤手只限于男性,且不同方言区的摔跤方法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以被对手摔倒在地者为败,有的地方则以肩背首先触地者为胜。 火把节的歌被统称为“朵洛荷”,而“朵洛荷”又是“火把节”歌其中的一首,因为它富有感召力,姑娘们常把“朵洛荷”作为要唱一天的歌中序曲。“火把节”的歌,只能由青春女性唱。自“火把节”庆祝活动一开始,就会有几位年过6旬的老人交头接耳,评评点点穿梭在唱歌的姑娘们中间,他们是自发组织的美女评选小组。由于老人们的公正合理,德高望重,深受年轻人尊敬。那么,老人们的选美标准是什么呢? 与全国各兄弟民族一样,爱美多情的彝家自有他的审美观,这种美,悄悄藏在痴情小伙子的深深蛑子里,隐隐响在黄伞下面的甜甜情语中……。火把节的夜晚是迷人的夜晚,绚丽的空中焰火和大地上的火把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缤纷画图。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水乳交融的欢乐场面,正如柳亚子先后的诗句:“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蹁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火把节是织金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分为“大火把节”和“小火把节”两个。小火把节为每年农历的4月24日,大火把节为每年农历6月24日。大小火把节日,活动内容相同。 节日那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歌舞结束,各家各户的人们举着火把向自己的田土走去,分散举行火把游行,一直要游遍各自的田边地角,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织金彝族的火把节,以三塘镇松树坪的节日活动场面为大,每年均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场所还立有序碑,记述这里火把节的形成与延续。近年来,随着彝族同胞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把节的气氛也一年比一年隆重,县民族文工队以火把节丰收舞为素材编练的彝族舞蹈《铜铃声声庆丰收》参加省、地汇演获得好评。 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点三个晚上的火把。每天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越高兴。 这个隆重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来,下令把天门长闭不开。可是不久,十八层天游腻了,仙境看烦了。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下旨打开天门,想看看人间的景致到底如何。天门一开,春风习习,只见人间绿水青山,百花争奇斗艳,玉皇大帝看得心驰神往,烦恼顿消。 玉皇大帝把人间看了个够,又转身看看天宫,顿时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怎么我的天宫竟然比不上凡间了,这还得了?”边说便下旨,叫红面天神把人间统统烧光。 掌火的红面天神领旨后,腾云驾雾来到凡间。他并没有马上放火,先巡视一番,看到凡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天宫的生活没法比。掌火天神爱上了凡间,他不忍心烧毁这美丽的人间,不忍心摧残善良的百姓。虽然,他知道违反玉皇大帝的旨意定有杀身之祸,但他要避恶行善,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执行玉皇大帝的旨意。主意一定,他便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撒谎道:“人间已经烧成灰烬。”玉皇大帝听了非常高兴:“哈哈,现在我的天宫远胜人间了。” 隔了好久,玉皇大帝又觉得厌烦起来,他想看看被烧毁的人间。他又在仙姬们的陪伴下来到天门前,可是一看,他几乎要发疯了。人间不但没有被烧毁,反而更加繁荣昌盛,幸福美满了。他知道红面天神违背了旨意,一怒之下,叫左右诸神把掌火天神捆了起来,推出去处死他。 掌火天神被杀时,一滴血溅出天门,落到大地上,滴在雪山脚下村寨旁边的一座庙里。有个和尚看见了这滴血,就小心地用红布把它包了起来,搁在殿里。 六月二十四日那天傍晚,人们刚从田里收工回来,突然从庙里跑出一个小娃娃,拦住人们哭诉道:“专横残暴的玉皇大帝嫉妒人间的美好,今晚要派天兵天将下来烧毁凡间。你们赶快在门前点起火把,一连点三个晚上,点得越旺越好。这样用假火瞒过玉皇大帝,他和天兵天将们看见人间已经在烧了,就不会在下凡来捣乱了。” 这个小娃娃就是掌火天神的心血变成的。善良的人们相信了他的话,就按照他的方法,纷纷点起火把,男女老少都舞起火把,一连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玉皇大帝看了三个晚上,看到人间一片火海,才放心的回天宫去了。 人们终于躲过了一场劫难。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表示对掌火天神的敬意,每到六月二十四日就要扎火把,点火把。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火把节。 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点击查看全文
4
一级宝宝 |
http://www.9wh.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10 火把节 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本文关键字:彝族,火把节 -------------------------------------------------------------------------------------------------- http://www.060s.com/news/359.php 火把节的典故 摘自--上外网 Torch Festival is a special festival of Yi people. It lasts three days.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stories about the Torch Festival. People eat meat and drink wine. And there are many funny games.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我们汉族的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在整个的节日过程中所有的彝族家庭都不做饭,只吃肉、喝酒。肉叫"砣砣肉"是剁成一块块的猪肉或羊肉煮熟了沾上盐和辣椒粉吃的。酒叫"杆杆酒"用细竹子掏空的的杆子插在酿好的米酒坛里吸着和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了)。再有的主食就是烤熟的土豆。 火把节上有很多有意思的竞技比赛,斗羊最好看。所有的羊都高大、健壮,最好玩的是这些羊的前半身都被剪去了羊毛,后半身和尾巴则还留着。长长的卷曲的毛发在羊的跑动中很象是在跳草裙舞。引得很多人大笑不止。斗牛也很刺激,但好象有些危险,摔交和赛马也是挺激烈的比赛项目。最后赢得赛马比赛的第一名多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实在是出人意料。这可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了。 -------------------------------------------------------------------------------------------------- http://www.ftrip.com/msfq/shisuiP/psj.htm 泼水节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叭兆又醯嚼粗铡保履暝V屑浣小巴竽浴保馕翱杖铡薄C糠杲谌眨家衅盟⒍⒒邸⒎鸥呱莘稹⒏习诘然疃? 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于是群众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拥出大街小巷,嫔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歌声动人。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玉腊呵、玉腊呵”的歌声结尾。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狂,通宵达旦,甚至醉倒在舞场上。 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船比赛。木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采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优胜者来到主席台前领奖并喝庆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予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丢包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 -------------------------------------------------------------------------------------------------- http://www.ezhongguo.cn/erjy/etgs/mjcs/200508/231.html 泼水节的来历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一个凶狠残暴的火魔统治着大地。人们对他恨之入骨,都想把他除掉,可是谁也想不出好办法。因此,他就更加为所欲为,气焰越来越嚣张。 火魔有七个女儿,个个都长得很美丽,性格也都很善良,而且还很聪明、勇敢。她们非常同情和关心受苦受压迫的人们,和劳苦人一样对她们的父亲恨之入骨。她们也想为民除害,杀死她们的父亲,但是不知怎样下手。后来弥勒佛告诉她们,要杀死火魔,必须首先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可以用这根头发,把他勒死。 这个任务首先由七姑娘来完成。别看她年龄最小,但她是最勇敢的,而且手脚也最利索。在一天夜里,火魔刚刚睡熟,一阵阵发出雷一样的鼾声。暗暗地盯着火魔的七姑娘一看时机已到,立即从火魔头上拔下了一根根长的头发。接着用头发狠狠地勒住了火魔的脖子。这个办法真灵,没容火魔挣扎,他的头便掉下来了。可是又出现了新问题,火魔的头到处乱滚,滚到那里,那里就燃起大火。这怎么得了,这照样会使人们受到祸害。因此,这又慌了七位姐妹。她们轮流着把火魔的头抱着,决不让它落在地上,以免使人遭祸。火魔的头这样长期地被抱着,累得七姐妹面容憔悴,全身是污垢。七姐妹只好轮流着用水冲洗身体。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火魔的头变得干瘪了,渐渐失去发散火的性能,进而逐渐破裂,变成了尘末。七姐妹才解脱了那繁重的负担。 为了纪念这大义灭亲的七姐妹,每年的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傣族人就互相往对方的头上泼水。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表示祈福的仪式——泼水节。 -------------------------------------------------------------------------------------------------- http://www.rchchope.edu.hk/student/star/star0405/stara/start.htm 藏历新年,达马节,赛马节,雪顿节,
点击查看全文
5
二级宝宝 |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钦。白天举行斗牛、摔跤等娱乐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人们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点击查看全文
6
一级宝宝 |
--------------------------------------------------------------------------------火把节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点击查看全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新帖

姐妹都在抢

备孕疑难杂症大攻略
疯狂造人
孕迹暖暖
自在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