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看到群里侄子发的文章,是他的亲生经历,与大家分享。 这两天,有一条名为《疯狂的黄庄》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疯狂转载,我一看:呵!这写的也太符合现实了。的确,对于很多海淀的学生们黄庄再熟悉不过,它好像是我们成长的试炼场。可以概括为:I came as a boy, and I left as a man. 我从小学三年级初次来到黄庄,直到高三。虽然没有像文中的孩子们那样疯狂,黄庄的课外班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也的确对我自己产生了一些影响。我想凭着自己小学到高中这近十二年的时间的经历,来谈一谈自己对于我所接受的教育的理解。这方面的理解主要是如果重来一次,我会怎样去选择自己接受的教育,而非仅从一时的得失而论。 暑假时,一天下午我路过黄庄一个小学生的课堂,讲台上是一个年轻老师,她用时高时低的语调生动地讲述着一些超前的知识,这种语调很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虽然他们也许已经上了一上午课,有些疲惫了;想来她肯定是攒班时找的“名师”。教室后面的是一些家长,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大都在帮孩子记着笔记。一会后课间了,教室里瞬间迸发出孩子们快乐的声音,大家开始做起游戏。只见一位家长把孩子叫出来,教导着他什么,一边让他不要上课走神,一边给他说晚上课的安排。 我有些惊讶地发现这么多年小学课外班还是这种熟悉的场景,和我童年中的印象如出一辙。这个小场景能比较好地体现课外班教育的一些问题:焦虑,超前,不独立。 焦虑、攀比和恶性竞争,是黄庄课外班中的一些不太好的氛围。考虑到大多数同学从小学就开始报课外班学习,那么这种不太积极的心态恐怕是从家长而起的。我丝毫不怀疑家长们为了自己孩子升上一个好中学的良苦用心,但是有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可能有一些不足。我曾遇到过一个同学A,从小学二三年级他便是全市家长们眼中的“牛娃”,工作日晚上以及周末早中晚共11个时间段他有大约7个都被家长报上了课外班。我没有具体了解A的课外班构成,凭我对于当时身边同学报班情况猜测这七个课外班大约是三数二语二英。A的家长对于A也采用了“陪读制”,孩子上课稍有异样便要被拉过去好生教育。在每回课间玩游戏时,A总是玩得最为尽兴,虽然有时他的行为可能显得有些幼稚。现在想来,那大概是A为数不多的娱乐时间了。后来小升初时,在其他同学进步之后,A倒是在原地踏步,家长严厉的督促好像也并没有起太多作用。A也没能进入一个十分理想的学校。 现如今我仔细想了想A的经历,做了一些反思。 第一,A家长为其安排的课外班太多了,压抑了他的童心。国外一些专家认为,高等教育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半左右的自主时间。高等教育尚且如此,何况小学呢?童年时小朋友们应当做一些天马行空的事,读一读书,多看些动画,单纯的看似无意义的玩耍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这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完整美好的童年,让他正常地成长,其他如学伤了之类的原因都是其次。 第二,课外班太多其实并不是必须的,这是学生、家长间攀比以及有些病态的学习环境所导致的。其实并不会存在“某某老师特别牛让学生一下子开窍了”,也不会因为你多报某一个课外班就会突然异军突起咸鱼翻身,即便真有这样的事情恐怕效果也并不会对每个人适用,哪怕我高中时接触到的全国数学竞赛名师也没人有这么传神的本领。我进入初中后和身边同学聊天,得知有些同学甚至到四五年级才开始报第一个课外班,并且凭借这个课外班学习的内容进入了北京最好的初中之一的实验班,并且事后证明在接近的学习强度和内容中他们也并没有普遍展现出强人一等的智力。我想其实知识本身并不需要一遍一遍地通过课外班“咀嚼”,仔细地去思考理解便足矣。在小学和中学初期哪怕先培养一些思考、记笔记、温习的好习惯可能比知识本身还要有用,所以家长们与其陪读不如帮孩子建立这些好的习惯。顺道说说对于课外班的选择,一个起码的标准:不能让孩子在感悟这个学科的美好(语言之美,数学的奇妙)之前先刷了很多这个学科的题目。希望选择那种真正用心去为同学好的老师的课程,而不仅看成绩。 第三,以A的家长为代表的一些虎爸狼妈对于孩子的管理太过严格,孩子和家长心里的焦虑等负面情绪过多。我认为家长们和孩子们尽量平等地进行一些交流。我认为自己受益很大的一点,就是我的家长从来没有因为学习打骂过我,在我学习时大都是和我一起商量出一个自己的选择,尽量平等地进行沟通;很大程度上这也让我在中学的学习中有比身边人强的自主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家长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慢慢走出孩子的学习。比如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努力方向的好处,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和孩子共同定下一个努力的目标,然后去定下计划向目标努力,然后和孩子约定好去鼓励、监督、提醒他坚持下去。过度地斥责可能会导致孩子学习太过被动,而且没有主见。长远来看,我觉得一定程度的平等交流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大好处。 再谈谈超前学习本身。对于黄庄的超前学习,我身边的老师同学有着不太一致的看法。学霸B,初一时下定决心把所有课外班退掉了,自己规划学习,在初中三年中几乎没有出过年级前十,数次取得第一名。学霸C,C不拒绝上课外班,上的课外班可能比平均水平高一些,看似自己规划的时间比大家少一些,但是C很明确自己报课外班的目标,有着很好的学习计划,C有着和B同样出色的成绩。总结来看两个学霸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无论有课外班与否,面对自己的学习都有很强的规划性。超前学习具体好处大还是弊端多我没有做大量调查不敢妄下结论,不过我想我们要做到一点: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知道自己做出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我们做出的选择也不是盲目的,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以及长远的学习规划。多说一句,初高中的课内知识本不像某些恶意的课外班老师描述的那般恐怖,大部分学科的学习学校内安排的学习进度其实是合理的,且仍能留出一年左右的复习时间。 另外有一点中国的学生可能有些缺少,就是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以及科学思考的意识,这不仅是课外班的原因(课外班可能只是很小部分原因),也是我们所有人所接受的日常教育的不足。有许多名校和名师已经做出很多努力改善这点,比如我的母校就为我们进行了不少让我受益良多的教学,不过我想整体来看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作为个人,不论学校教育怎样,应当利用已有资源有意识地拓宽视野,培养这些能力。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 其实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许多我们在身处其中时最关注的东西反倒没有很大意义,比如一些知识本身也许很快就会忘却,但是探究这些知识的过程却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使我们在需要时重拾这些本领,也会成为我们之后学习路上的有力武器。写得一手好字(我一直写不好看…)、热爱阅读、独立思考、能够进行深度而专注的思考、掌握探究问题的本领、拥有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公民意识等等,这些都是教育能给予我们最好的能力和品质。套用一句文科课本的老话,我们要利用好“黄庄课外班”这把双刃剑,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及热情、授课精彩的教师去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我们也不要忘了,更广泛而深刻的学习发生在校园里,甚至在校园外、生活中,发生在自己的阅读和探索之中。 黄庄,的确是学生们的试炼场,它考验我们能否做学习的主人。 附: 1. 纠原文的两个错,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考到省一等奖并不能取得保送,想将竞赛作为大学的敲门砖应该保险起见努力到省代表队。并且提前认定除了自主招生还有综合评价(几乎以课内成绩为唯一标准)。以及,出国生并不比高考生轻松。 2. 对于一些学校薄弱的内容,比如学科竞赛的学习,超前学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从我学习数学竞赛的经历来看,竞赛的学习也会遇到种种问题,竞赛本身的利弊也在被许多人讨论。我想在学习竞赛时我们也只能做好自己,理智地去平衡自己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