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见的帖子 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看看,我备孕二胎一年却惨遭胎停育。 胎停的痛苦我们都尽力了;于是我们有必要重新找回信心找回生活的勇气,实现我们的愿望。姐妹们加油啊!我们一定可以的! 也看了很多流产之后不久就怀上宝宝的,也都顺利生产了,要知道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同样你也可以 流产后多久可以再次怀孕? 2015-05-23 中国母胎医学 作者:李雷(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来源:中国妇产科网 这个话题本不是我专业范围内容,谈起来不免见笑大方。但是周围亲友咨询的太多,而且存在很多误解,很少见到比较正式的回答。我还观察到,很多大夫对患者交代病情,张口就来:这次流产后,避孕6个月!如果追问为什么,就只能得到一个反问式:难道大家不都是这么说的吗?从患者角度,很多人也觉得需要这么一段时间“调理身体”,稍微专业一点的就会声称让“子宫内膜修复修复”。 这些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依据。孕早期流产,无论自然流产、药流还是人流,绝大部分都是非常安全的,合并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都非常罕见,对身体的伤害很小[1]。子宫内膜的恢复,其标记就是正常的月经来潮。恢复正常的月经初潮,内膜就已经修复好了。好了,那么到底多长时间可以再次妊娠呢? 著名的医学周刊《英国医学杂志》(BMJ)2010年发表了一项苏格兰地区的大规模队列研究[2],这项研究中,3万多名流产的女性(她们的流产发生在妊娠24周之前)分成三组:流产后6个月内妊娠,流产后6-24个月间妊娠,流产后24个月以上妊娠。结果发现,流产后6个月内妊娠的这一组女性,生育结局(母婴都在内)最好;流产后24个月以上再妊娠的女性生育结局最差。这些结局包括:再次流产,胎死宫内,异位妊娠,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因此,流产后避孕6个月的说法是站不住的。 2015年美国妇产科协会的会刊(灰皮杂志)发表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把妊娠20周前流产的女性分为两组:流产后3个月内妊娠的情况,以及流产后3-6个月妊娠情况[3]。结果发现,两组间的活产率和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流产率)并没有显著差异。前一组患者从流产结束到怀孕的平均时间还不到9个星期!也就是说,别说6个月,流产后两三个月就可以怀孕了,一点都不影响孩子的健康! 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邓成艳教授告诉我,对于那些所谓“生化妊娠”(尿液或血液检查提示怀孕,但超声从来没有见到孕囊)的女性,他们都建议当月就积极要孩子。我夫人也经历过一次胚胎停育,妊娠9周时候宝宝没有了胎心,当时真是一件很伤心的事情,并且直接改变了我们的工作计划。等到恢复月经以后,我们没有耽误,还是积极地要孩子。结果我们的宝贝顺利诞生,目前看上去很可爱,没有什么问题。 总之,孕早期流产后并不需要休息6个月,甚至3个月都可能不需要。 很多医生和患者都会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知道,研究者也不知道。大家提出了很多解释,比如免疫学说,比如滋养细胞理论,等等,都有待证实。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因”,但是我们已然知道了“果”。那种深奥隐秘的“因”,还是交给临床学家和基础病生理学家们去探究吧。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妊娠20周以上(以上,不是以下)引产或足月分娩的情况,如果下次妊娠时间间隔小于18个月的话,胎儿和新生儿的患病率都会显著增加[4,5]。也有研究发现,两次妊娠(孕周超过20周的妊娠)之间时间间隔在12-24个月,新生儿患病率是最低的。间隔过短(小于6个月)或间隔过长(超过60个月),都存在不利情况,其中间隔小于6个月的情况最为糟糕,母亲身体也会发生很多问题[6]。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有人认为和叶酸代谢有关,但具体机制我们仍然不清楚。 宇宙浩广,真理深邃,我们所知不过浅表,我们所为不过模仿。但如果别出心裁,另辟蹊径,那是谁也挡不住的。说不定真的能另有发现,另见天地呢。呵呵。 引用文献 [1]Virk J, Zhang J, Olsen J.Medical abortion and the risk of subsequent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N Engl J Med.2007;357(7):648-53. [2]Love ER, Bhattacharya S,Smith NC. Effect of interpregnancy intervalon outcomes of pregnancy after miscarriage: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ospital episode statistics in Scotland. BMJ. 2010;341:c3967. [3]Wong LF, Schliep KC,Silver RM, et al. The effect of a very short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and pregnancy outcomes following a previous pregnancy loss. Am J Obstet Gynecol. 2015;212(3):375 e1-375 e11. [4]Conde-Agudelo A,Rosas-Bermudez A, Kafury-Goeta AC. Birth spacing and risk of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JAMA. 2006;295(15):1809-23. [5]Zhu BP, Rolfs RT, Nangle BE, et al.Effect of the interval between pregnancies on perinatal outcomes.N Engl J Med. 1999;340(8):589-94. [6]DeFranco EA, Seske LM, Greenberg JM, et al.Influence of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on neonatal morbidity.Am J Obstet Gynecol. 2015;212(3):386 e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