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到家,天色已灰暗。家人只等我回来就开火做饭了。 白天,公公、婆婆在家忙活,晚上吃饺子。几分钟,首锅饺子出炉,他们习惯让我们先吃,时间久了我俩也便不再推辞。一尝,馅儿里竟然有辣椒!几乎将韭菜、鸡蛋、肉的味道全遮了……我脸色第一时间沉下来,暗暗抱怨:饺子里怎么可以放辣椒?都说多少次了,不是什么饭都放辣。L见我欲使性发作的样子,频频目示我,且低声说:不要说出声啊!以后不让放就是。 我嘘了口气,发呆、停筷、不言,转念:自己又不动手,饭来张口已经很不错了,有啥资格挑呢?其实也不是特别难吃,就是不合自己胃口,所以排斥心理特别强。老人家做了一辈子饭,已经习惯了无辣不欢,凭什么人家的习惯要迁就你的口味?再想想他们从买菜、摘菜、洗菜、切菜,剁肉、煎蛋、调馅儿,和面、擀皮儿、包饺子……多少道程序啊!不容易!于是,我到厨房帮婆婆炒中午吃剩的饭菜(她不吃肉饺子),炒好后一起吃晚餐。凡事只在一转念,感谢L的提醒,给我留下转念的时间,一场矛盾消于无形。 婆婆不是妈,所以我们便多了几分挑剔,甚至戴上有色眼镜看她也不是没有可能。几十年生活习惯的差异被无形放大,当她的习惯不能迁就你的习惯时,你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为中心,总将矛盾的责任归于她。于是心生怨,气不顺,言不和,矛盾升级并恶性循环便是不可避免了。 婆婆不是妈,所以,我们的言辞便不可过于随性,对妈妈直说饭不好吃无所谓,直接对婆婆讲,她可是受不了。同样的气话伤了妈妈的心,她难过一阵子,就放下了;但伤了婆婆的心,却是一辈子都好不了的疤,甚至会成为日后婆媳关系的火药桶,不可不慎言。 婆婆不是妈,可婆婆也会像妈妈那样无微不至。前一阵子她托在广州读书的外甥带来了一包山核桃仁(山核桃个头要小些,肉质更细密,更为滋补一些)。一斤多核桃仁,一骨朵一骨朵,有的还是完整的仁。可以想象,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取出核桃仁儿,她和公公是如何小心翼翼地砸、夹、敲、掏,一斤多仁儿,需要多少颗核桃啊!可怜天下公婆心! 但婆媳关系自古难处。有人这样分析:如果你确定爱他,爱屋及乌的力量一定能包容他的爸妈;如果你能确定他爱你,那么一定要对他的爸妈好,算是对他爱的报答;如果你对他的爸妈不够好,或许你真的不够爱他。 我个人觉得,也许,婆媳关系不应该挂靠在“爱情”上,这是两码事。婆媳同时爱着同一个男人,但爱的性质和效果却截然不同:一个爱着却要放手,一个爱着总能相守,这永恒的失衡注定了婆媳关系是一个千古难题。婆媳和平共处也许不难,若要亲密无间形同母女却实在勉为其难。既然矛盾普遍存在,家和实乃必须,我们该做且能做的是:用我们的爱心、耐心,诚心、恒心,试着去化解它,去调和它。 ——发2012年旧文 与姐妹们共勉 |
戳戳《用户等级规则》,了解等级权限更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