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之前,啼哭是婴儿表达需求和痛苦的唯一方式,要学会通过婴儿的啼哭来分析、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懂得孩子的语言、意思。 临床医学上将婴儿的啼哭分为生理性啼哭和病理性啼哭。生理性啼哭,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通常是婴儿饥饿、口渴、大小便后尿布潮湿、衣着过冷过热、要求大人怀抱、睡眠不足、惊吓时的语言表示。其啼哭的特点是比较缓和、均匀、洪亮、有规律,经喂奶、换尿布或抱起婴儿安慰后,啼哭即可停止。这样的婴儿面色红润、眼睛有神、脉搏有力、食欲良好。 病理性啼哭,由于婴儿患有某些疾病,导致身体不适或痛苦时发出的啼哭。婴儿在患病初期,在没有明显的病理性体征时,啼哭往往是早期病态的主要表现。对婴儿此时异常的哭声有所察觉,有助于在早期发现其病患。按婴儿的啼哭性质和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 哺乳或进食时啼哭 婴儿一含奶头或奶嘴就哭,拒绝进食,并有口臭、流口水,一般见于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鹅口疮、鼻塞等。 排便前后啼哭 排便前啼哭常见于便秘的婴儿;排便后啼哭多为患了肛裂、直肠炎或乙状结肠炎等;小便时啼哭,并伴有感染性发热,提示婴儿有尿路感染。 夜间啼哭 婴儿夜间10点左右啼哭,且用手抓肛门处,多提示有蛲虫症,此时应在灯光下仔细寻找肛门口有无白色线虫。若婴儿夜间啼哭、惊叫、烦躁,啼哭时伴有多汗、易惊、枕秃,则提示缺钙,可能患有佝偻病。 阵发性啼哭 婴儿突然出现啼哭,忽缓忽急,呈阵发性,肛门排气多,可伴有表情痛苦、肢体蜷曲、手脚不停踢蹬等动作,多为肠痉挛致腹痛;如伴有呕吐、大便不解或血便,要高度警惕肠套叠;如原有疝气,要警惕疝嵌顿。 啼哭声嘶喘鸣 单纯的哭声嘶哑常见于婴儿患了急性喉炎。若婴儿啼哭急促,伴有咳喘、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青紫,则说明婴儿患了肺炎。哭声略嘶哑且伴有喉喘鸣,呼气延长,点头呼吸,可能患了喘息性气管炎。 啼哭时伴有摇头抓耳 牵拉其耳廓,啼哭声更大,表明婴儿可能患了中耳炎、外耳道疖肿或小虫子进入了耳道内。 啼哭低弱无力 婴儿啼哭低弱无力,伴有前卤和眼眶凹陷、口唇干裂、尿少或无尿、皮肤弹性差,表明有腹泻病导致严重脱水。全身营养不良导致的哭声多低弱或似猫叫。 [:em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