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忘了说了。。。偶找的资料是包括灌肠和热敷的。。。 偶觉得蛮好的,一般来说,直接用灌肠的药渣拿来热敷就可以了。。。 以下也是这方面的资料。。。。 中药内服外敷与灌肠合治盆腔炎 陈培峰 陈岩 张莉 陈培嫒 陈培巍 保定市急救中心 陈益昀主任中医师多年来潜心致力于中医妇科、内科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其用中药内服、外敷和灌肠合治盆腔炎的方法独特,效验俱丰。我们有幸侍诊案侧,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盆腔炎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盆腔炎是指盆腔内生殖器官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炎症性病变的总称。如附件炎、子宫颈炎、子宫周围炎、宫骶韧带炎、宫囊结缔组织炎以及盆腔腹膜炎等,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症可在一部分或几部分同时发生。本病多发生在已婚妇女,特别是经产妇女,临床上分急、慢性两种,根据临床表现与祖国医学“热入血室”、“癥瘕”、“痛经”、“带下”和“月经不调”等所叙述的某些症状有相似之处。 病因、病机 急性盆腔炎多在分娩或处理流产时消毒不严,或不注意孕期、产褥期及经期卫、性生活不洁,引起盆腔急性感染。祖国医学认为热毒或湿浊乘血室正开,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而入,湿热毒邪内侵,瘀滞胞宫、胞络,影响气血运行,致使气血凝滞,冲任受损而致病。病初为热毒及湿邪壅盛期,其邪气盛,而正气未衰,邪正斗争较剧,表现为实热症。而慢性盆腔炎则由于在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彻底,或其症状不明显而忽视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而余邪未尽所致。但也有无明显急性发病史者,开始即为慢性盆腔炎。中医认为本病日久不愈,正气不足,以至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而致气滞血瘀,则成为虚症或虚实夹杂症。 治疗方法 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因人制宜,以主症结合兼症,将本病分为实热型、湿热郁结型和寒凝气滞三型。以活血化瘀为主,分型辨证施治。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内服、外敷和灌肠等方法,综合治疗本病。 一、实热型 主症:少腹灼热胀痛,有时放射至腰部,二阴部常有胀感,少腹之包块推揉不移不散,痛而拒按,带下黄稠量多,有臭味,伴有发热,口苦咽干,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如有盆腔腹膜炎时,还伴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脓毒败血症。舌质红,苔黄腻或燥,脉弦数,白血球总数及中性均增高。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1.内服中药:金银花20g,连翘12g,红藤20g,败酱草20g,紫丹参15g,赤芍10g,川楝子12g,香附10g,元胡15g,土鳖6g。水煎两次取汁300ml早晚分服,20日为一个疗程,经期停服,一般治疗3个疗程。 加减: (1)若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 (2)发热口渴较重,伴有便溏热臭者,加葛根、黄芩、黄连。 (3)大便泌结者加大黄、元明粉。 (4)白带过多者加椿根皮、川黄柏、芡实。 (5)有明显包块或附件明显增厚者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 (6)腰酸痛者加桑寄生、川断、狗脊。 2.中药灌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红藤20g,连翘15g,赤芍15g,紫丹参15g,乌药15g,乳香15g,没药15g。水煎两次,取汁150ml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静卧10分钟,用肛管或16号导尿管,插入肛门进行灌肠。每日一次,20日为一疗程,经期暂停,一般治疗3个疗程。 3.中药外敷:将内服药和灌肠药所剩药渣,煮沸15分钟后,装入布袋,令患者平卧,敷于下腹部,上放暖水袋,使温度保持在50℃左右,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20日为一个疗程,经期停敷,一般治疗3个疗程。 二、湿热瘀结型 主症:少腹胀痛,经期或劳累时加重,常伴有低热,口干不欲饮,经行先期,带下黄白相兼,且量多而黏,头晕倦呆,腹胀,纳呆,便糖质黏。舌质红,苔黄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散瘀。 1.内服中药: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10g,茵陈30g,败酱草30g,连翘15g,丹皮15g,茯苓12g,生薏米30g。用法同前。 加减: (1)白带色黄质稠者加土茯苓。 (2)阴部瘙痒者加白鲜皮、苦参。 (3)腰痛较重者加桑寄生、川断、狗脊。 (4)腹痛较重者加广木香、元胡。 (5)有明显包块者加三棱、莪术。 (6)气虚者加台党参、焦白术。 (7)胸闷纳呆者加焦三仙、广砂仁。 2.中药灌肠:茵陈30g,败酱草30g,土茯苓30g,川黄柏20g,三棱20g,莪术20g,乳香20g,没药20g。用法同前。 3.中药外敷:为内服和灌肠药所剩药渣,其用法同上。 三、寒凝气滞型 主症:少腹冷痛,甚至牵连腰骶坠胀痛,日久不愈,包块日久不消,常在经期或劳累后加重,月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后则缓解,月经错后,量少色紫有块,白带量多,色白质稀,尿清便溏,舌质淡或有瘀点,舌苔薄白而腻,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理气。 1.内服中药: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灵脂10g,广木香10g,香附10g,肉桂6g,炮姜6g,台乌药12g,艾叶10g,吴茱萸5g。用法同前。 加减: (1)有明显包块,或附件明显增厚者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 (2)腹痛较重者加元胡、川栋子。 (3)少腹冷痛较重者加制附子(先煎)、小茴香。 2.中药灌肠:艾叶20g,小茴香15g,桂枝15g,广木香10g,乌药15g,莪术15g,三棱15g,乳香20g,没药20g。用法同前。 3.中药外敷:为内服和灌肠药所剩药渣,其用法同上。 几点体会 1.本病虽是局部的病变,但在治疗时应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从整体观念综合分析,在上述三方基础上,随其症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或虚实夹杂,或寒热并见,而选方用药,进行治疗。 2.盆腔炎若发生在经期,不仅应酌情加些养血活血药,并应少用或不用清热解毒药。若盆腔炎经治疗好转时,应减少苦寒之药用量,以免损伤阴液。 3.临床所见,盆腔炎患者只要无湿热症状时即可配用肉桂、小茴香等辛温之品,这样对促使慢性炎症的吸收,确实疗效较好。但辛温药不应使用过久,否则容易引起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不适。 4.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瘀血,气滞血瘀为其病理基础。妇女以血为本,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无论何种因素,只要影响气或血,就会使气血失调,而形成以“不通则痛”为主证的盆腔疾病。根据祖国医学“理血先理气”的理论,采用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治法,对盆腔包块的消失和炎症浸润的消散均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5.祛瘀勿虑经多。在治疗本病时,且不可因其经量过多,而误用滋阴养血之品,以碍血行,本病证见血块较多者,究其因是气滞血瘀,其治法应立足于行气活血破瘀,切不可虑其血量多,而不用活血行瘀之剂,投以寒凉止血酸敛收涩之品,致使碍血滞气,腹痛不瘥。 6.中药保留灌肠确能提高疗效。因为这能使药物直达局部病灶处,有利于局部组织对药物的吸收,使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利于病灶部位的黏连松解及药物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7.灌肠方法应掌握以下几点:(1)高度:嘱患者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以上为宜;(2)深度:插管深度,可在15~18cm,这样不仅对患者的肠黏膜创伤小,同时能使药液到达更深部位;(3)温度:药液最适宜的温度是37~39℃为宜,温度过高,患者感觉不适,甚至会导致肠黏膜损伤,温度过低则肠蠕动加快,可引起患者腹痛,排便,使药液在短时间内排出;(4)速度:灌肠速度应以150ml药液在7~10分钟内滴完为宜,过快可使肠蠕动加快,则药液难以保留;(5)时间: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时间最少在4~6小时,最好保留至次晨,因为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