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尊心、羞耻心、隐私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在1岁~2岁之间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这是因为他们恰巧届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将自己和他人分离开,建立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疆界。一旦有了自我意识,也就有了对标准的初步认识,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主需求。 这些嫩芽般的意识,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才能让孩子健康地发展。这些意识也十分脆弱,如果不加以保护,会很容易地遭到破坏和扼杀,而把屎把尿和穿开裆裤就是对这些意识的无情杀手。 夏末一天,我的老朋友Erika要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北京回美国,来我家和我告别。我们在园子里一边溜达一边聊天,突然Erika站住脚,略带惊异地看着眼前的景象:一个5岁左右的女孩子,脱了裤子在草坪上大便。她的家人在草上垫了一张报纸,她每拉一下,就撅起屁股看一看,外阴就那么赫赫然地昭示于众。一个差不多岁数的小男孩儿,蹲在她身后,聚精会神地研究她的私处。男孩的家人正在和女孩的家人聊天,看到他的行为,大声呵斥他“不要脸!小流氓!”男孩听到斥骂,跑走一会儿,但还是忍不住回来蹲着看。 Erika看了一会儿,说,“这大概是这个男孩子一辈子所能够接受到的最自然的性教育了,反正他的父母不会正面告诉他任何知识,他自己琢磨出男女之别也好。” 这样年纪的孩子公然在花园里大小便,是我们这所高级小区里每天都能够见到的景象,就不用提那些穿开裆裤、或者根本什么裤子都不穿,随意随地排泄的小小孩了。 园子里宽阔的草坪上立着牌子“请勿践踏草坪”。其实就是允许我们走,我们也不敢涉足草坪,里边不是狗屎就是孩子屎。我只见过一家人在狗排泄完毕后,将排泄物铲走。也只见过一位保姆,在给孩子把完大便后,将排泄物装进塑料袋里拿走。 我很庆幸自己几年来,顶住了各种压力,顶住了批评、嘲讽甚至人身攻击,给孩子完全的成长自由,保护住了他俩的羞耻心、隐私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2002年5月1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Sam差4天满2岁3个月。这一天,我在清理了Sam大便后的纸尿裤后,没有给他戴新的纸尿裤,而是让他暂时爽快一会儿,心里只是等着他待会儿无意识地尿湿裤子后,再让他回到纸尿裤里。我已经这样做很多次了。 出乎我意料的奇迹就这样发生了:20分钟后,Sam对我说,“妈妈,Sam要撒尿。”我问他,要去厕所吗?他说要。我带他到客卫,他说“去大厕所。”于是我带他到主卧室卫生间,让他站在马桶上,脱下裤子,过了几秒钟,Sam有了一次小便。 那天,Sam这样上了5趟厕所,只有一次因为爸爸带他到园子里玩,没有及时让他上厕所,而尿湿了裤子。 从那之后,Sam就摆脱了白天的纸尿裤,只有晚上还要戴。我不着急,他早晚会完全摆脱的。 那之后不久的一天在园子里,他说要撒尿,阿姨带他到一个没人的僻静处,给他脱了裤子,要他尿在草地里,他要求往前走,尿在树根上。 …… 给宝宝挑选合适的小马桶或者安放在成人马桶上的儿童座,同时,准备好训练尿裤,或者,多准备一些容易穿脱的裤子。还可以备一些玩具人物当作示范、买一些相关图书给宝宝讲解。 在训练过程中,一定多给孩子鼓励和赞扬,不仅赞扬宝宝成功如厕,同时也要赞扬宝宝其他的成长和进步——比如主动洗手、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收拾自己的物品,等等,让他感觉自己长大了,要做大孩子应该做的事情。 成年人多给孩子做示范,帮助孩子体会自己身体的信号。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主动询问孩子是否要小便,但是如果孩子在马桶上坐不住,不要强迫他,给他来去的自由。 不要期待孩子很快就完全掌握主动排泄的所有技能。大多数孩子需要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往往前进两步、后退一步。接受孩子自身的成长时间表,不要将孩子和他人相比。 孩子有时候可能在马桶上端坐良久却什么也出不来,然而一下马桶就马上尿湿裤子;有时候他们每5分钟就要求去坐马桶,却不一定有所收获;更多的时候他们玩儿的忘乎所以,难免发生“意外”。切忌催促、斥责、惩罚或者羞辱孩子,牢记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出错的过程。孩子最终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你在他的错误面前心平气和、不动声色。 不要害怕孩子尿裤子就不给他喝水,也不要用药物(比如开塞露或者腹泻剂)来制造你所期待的后果。 不要跟孩子讨论这件事,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跟别人讨论这件事;不要把自己变成碎嘴婆子,成天念叨、敦促孩子上厕所。 不要把自主排泄上升到道德领域:这不关乎“好”或者“坏”,只有准备就绪或者尚未准备就绪。不要把卫生间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如果孩子坚拒不从,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还没准备就绪。 不要轻言放弃。如厕训练的过程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没完没了,其实不然。即便最顽固的孩子也终有一天觉醒到:上厕所强于戴尿裤。 最后,如果孩子频频失误,或者出现便秘,家长们应该从以下可能性中查找原因:1、生活中的紧张因素,比如更换看护人或者开始上幼儿园所导致的分离焦虑;2、劳顿,玩儿了一天的孩子比较累,容易发生“意外”;3、家长给孩子施加了太多压力;5、玩儿得忘乎所以或者全神贯注,孩子忘了上厕所;4、尿路感染或其他病理因素,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