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 认为天地没有心, 但人有心, 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 “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 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这是一种误解。首先, 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 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 “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 既包括自然界, 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 也称作“天下”。其次, 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 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 “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 《横渠易说·上经》) 显然, 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 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 无需人来“立”, 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 “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 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 如果视而不见, 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 “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 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 从而使“天下” (社会) 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正蒙·诚明》) 依据这些资料来看, “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 其重点不在认识论, 而在价值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