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精 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相遇而受精,精子与卵子相融合时称为受精卵。 每一个精子和卵子各含23个染色体,受精卵则含有23对染色体。因此具有父母双 方的遗传特性。 射入阴道的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相遇的过程比较复杂。精子有运动不完全 依靠本身的运动,宫颈、子宫和输卵管对精子的运动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精液射 入阴道后穹窿后,很快(约1min)就变成胶冻样物质,使精液不易流出体外,并 有暂进保持精子免受酸性阴道液的破坏作用。但是,阴道内的精子绝大部分被阴 道内的酶杀伤失去活力,存活的精子随后又遇到宫颈粘液的拦截。月经中期在雌 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粘液清亮、稀薄,其中的粘液蛋白纵行排列成行,有利于精 子的穿行,而黄体期的孕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粘液变得粘稠,粘液蛋白卷曲,交 织成网,使精子能以通过。总之,宫颈作为精子在女生生殖道内要通过的第一个 关口,它在排卵时,为精子的穿行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一部分精子靠本身的运 动及射精后引起的子宫收缩,进入子宫腔内。精液中含有很高浓度的前列腺素, 可刺激子宫发生收缩,收缩后的松驰造成宫腔内负压,可把精子吸入宫腔。精子 进入输卵管后,在其中的运行主要受输卵管蠕动的影响。月经中期在雌激素的作 用下,输卵管的蠕动由子宫向卵巢方向移行,推动精子由峡部运动至壶腹部。黄 体期分泌的大量孕酮能抑制输卵管的蠕动。一次射精虽能排出数以亿计的精子, 但最后能到达受精部位的只有15-15个精子,到达的时间约在性交后30-90min。精 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的受精能力大约只能保持48h。 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人类,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方能获得 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capacitation)。精子经过在附睾中的发育 ,已经具备了受精能力,但在附睾与精浆中存在去获能因子。它使精子的受精能 力受到了抑制。当精子进入雌性生殖道内后,能解除去获能因子对精子的抑制, 从而使其恢复受精能力。获能的主要场所是子宫,其次是输卵管,宫颈也可能有 使精子获能的作用。 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相遇后尚不能立即结合,顶体外膜与精子头部的 细胞膜首先融合,继之破裂,形成许多小孔,释放出顶体膜,以溶解卵子外围的 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顶体酶包含多种蛋白水解酶,如放射 冠穿透酶可使放射冠的颗粒细胞松解,脱离卵细胞外围。颗粒细胞脱落后,在透 明带周围仍残存一层放射冠基质,可在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下,这些基质被水解, 使透明带暴露出来。透明带为糖蛋白,在顶体蛋白酶的作用下,使透明带发生部 分水解,促进精子能突破透明带的一个局限区到达并进入卵细胞内,在一个精子 穿越透明带后,精子与卵细胞接触,激发卵细胞发生反应,主要是位于卵细胞周 边部的皮质颗粒包膜与卵细胞膜逐渐融合、破裂,并向卵周隙释放其内容物,有 人认为,释放物作用于透明带,使其变质,或其种物质起封锁透明带的作用,使 其他精子难以再穿越透明带进入卵细胞内。精子进入卵细胞后立即激发卵细胞完 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并形成第二极体。进入卵细胞的精子,其尾部迅速退化,细 胞核膨大形成雄性原核,随即与雌性原核融合,形成一个具有46染色体的受精卵 。 受精卵在输卵管的蠕动和纤毛的作用下,逐渐运行至子宫腔。受精卵在运行 途中,一面移动,一面进行细胞分裂,经胚球和桑椹期阶段,发育为胚泡 (blastocyst)。在受精后第四五天,桑椹胚或早期胚泡进入子宫腔,桑椹胚在 子宫腔内继续分裂变成胚泡。胚泡在子宫腔内停留2-3天,胚泡外面的透明带变薄 ,胚泡可以直接从子宫内膜分泌的液体中吸收营养。 (二)着床 着床是胚泡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经过定位、粘着和穿透三个阶段。着床成 功的关键在于胚泡与子宫内膜的同步发育与相互配合。胚泡的分化与到达子宫的 时间必需与子宫内膜发育程度相一致。胚泡过早或过迟到达子宫腔,将使着床纺 明显降低,甚至不能着床。在着床过程中,胚泡不断地发出信息,使母体能识别 妊娠发生相应的变化。胚泡可产生多种激素和化学物质,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它能刺激卵巢黄体转变为妊娠黄体,继续分泌妊娠需要的孕激素。近年发出,受 精24h的的受精卵便可产生早孕因子(early pregnancy factor),它能抑制母体 淋巴细胞的功能,使胚泡免遭母体排斥。检测早孕因子可进行超早期妊娠诊断。 子宫仅在一个极短的关键时期内允许胚泡着床,此时期为子宫的敏感期或接 受期。在此时期内,子宫内膜受到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协同作用,可能分泌某些物 质,激活胚泡着床。引起子宫内膜着床反应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胚泡子 宫内膜产生某种激肽,释放组胺,或与胚泡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和产生的CO2有关。 胚泡产生的CO2扩散到子宫内膜,再进入子宫的微血管,在胚泡附近形成一个CO2 梯度场。CO2可使滋养层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粘蛋白粘性增高,在着床 时有胚泡粘着并植入,此外,CO2还能刺激子宫内膜的基质发生蜕膜反应。 (三)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 正常妊娠的维持有赖于垂体、卵巢和胎盘分泌的各种激素相互配合,在受精 与着床之前,在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控制下,卵巢黄体分泌大量的孕激素与雌激 素,导致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的变化,以适应妊娠的需要。如未受孕,黄体按时 退缩,妥激素与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子宫内膜剥脱流血;如果受孕,在受精后 第六天左右,胚泡滋养层细胞便开始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的逐渐增多,刺 激卵巢黄体变为妊娠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胎盘形成后,胎盘成为妊 娠期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大量分泌蛋白质激素、肽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HCG是由 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分子量为45000-50000。 HCG分子由α亚单位与β亚单位组成。其α亚单位氨基酸的数量与序列几乎与LH相 同,其β亚单位的氨基酸也有很大部分与LH相同,但在β亚单位的羧基端约有30 个氨基酸是独特的。因此,HCG与LH的生物学作用与免疫特性基本相似。 卵子受精后第六天左右,胚泡形成滋养层细胞,开始分泌HCG,但其量甚少。 妊娠早期形成绒毛组织后,由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大量的HCG,而且分泌量增长很 快,至妊娠8-10周,HCG的分泌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在妊娠20周左右降至较低水 平,并一直维持至妊娠末。如无胎盘残留,于产后四天轿中HCG消失。在妊娠过程 中,尿中HCG含量的动态变化与血液相似。因为HCG在妊娠早期即出现,所以检测 母体血中或尿中的HCG,可作为诊断早孕的准确指标。 在早孕期,HCG刺激卵巢黄体转变成妊娠黄体,妊娠黄体的寿命只有10周左右 ,以后便发生退缩,与此同时胎盘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逐渐接替了妊娠黄体的 作用。 2.其他蛋白质激素和肽类激素胎盘还可分泌人绒毛膜生长素、绒毛膜促甲状 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GnRH,以及β-内啡肽等。 人绒毛生长素(human chorionic somatomammotropin,HCS)为合体滋养层细 胞分泌的单链多肽,含191个氨基酸残基,其中96%与人生长素相同,因此具有生 长素的作用,可调节母体与胎儿的糖、脂肪与蛋白质代谢,促进胎儿生长。最初 发现HC时,证明它对动物有很强的催乳作用,故命名为人胎盘催乳不比(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后来的研究证明,HPL对人几乎没有催乳作用,而主 要是促进胎儿生长,因此在国际会议上将其定名为HCS。 3.类固醇激素胎盘本身不能独立产生类固醇激素,需要从母体或胎儿得到前 身物质,再加工制成孕激素与雌激素。 (1)孕激素:由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胎盘不能将醋酸盐转变为胆固醇 ,而能将自母体进入胎盘的胆固醇变为孕烯醇酮,然后再转变为孕酮。胎儿肾上 腺虽能合成孕烯醇酮,但由于缺乏3β-醇甾脱氢酶,故不能将孕烯醇酮转变为孕 酮,而胎盘此种酶的活性很强,能把来自胎儿和母体的孕烯醇酮转变为孕酮。 在妊娠期间,母体血中孕酮浓度随着孕期的增长而稳步上升,在妊娠10周以 后,由胎盘代替卵巢持续分泌孕酮,血中孕酮迅速增加,至妊娠足月时达高峰, 平时浓度可达600nmol/L。 (2)雌激素:由母体和胎儿肾上腺产生的脱氢异雄酮硫酸盐,进入胎盘最后 转变为雌酮和雌二醇,但生成量极少。胎盘分泌的雌激素主要为雌三醇,其合成 的途径是,胎儿肾上腺的脱氢异雄硫酸盐先在胎儿肝中羟化,形成16α-痉脱氢异 雄酮硫酸盐,然后随血液进入胎盘,在胎盘内脱去硫酸基,成为16α-羟脱氢异雄 酮,再经芳香化酶的作用,转化为雌三醇。由此可见,雌三醇的生成是胎儿、胎 盘共同参与制造的,故把两者称为胎儿-胎盘单位。检测母体血中雌三醇的含量多 少,可用来判断胎儿是否存活。 (四)分娩与授乳 有关分娩与授乳的主要生理内容已在讨论催乳素与催产素时有所述及,不再 重复。 [em01][em02][em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