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环境下,孩子的适应能力都比较有限,对周围的一切都觉得很陌生,要适应新的环境还需要一点时间。那么作为一名家长,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的适应能力呢?让孩子可以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快乐成长! 1、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心理素质的优劣往往决定孩子生活、学习、事业的成败,而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心理适应能力。它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 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孩子具备了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映。 很多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很快打成一片,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还有的孩子,面对新的环境时会产生胆怯、不知如何是好的情 绪,这都是孩子心理适应能力不强的体现。心理适应能力是孩子的心理品质问题,反映孩子面对新环境时的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要想更好地融入新集体, 就必须具备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2、适当地和孩子分离 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哭闹,这说明孩子对于没有父母的环境心存不安,他们不想在新环境中独自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旦父母 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茫然,这种心理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所以,父母要树立和孩子适当分离的意识,适当地从孩子的视线中“消失”一会儿。 3.采用积极的引导方式 教育中,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幼儿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幼儿犯错后,家长和教师总是试着讲 道理i上他知错就改,但事实上成人往往苦口婆心,说得口干舌燥,而幼儿转身就忘,该犯的错误一点儿都不会浪费。正如赵本山所言“错了就改,改了再犯呗”。 父母应该通过启发式提问,使幼儿自己认识到错误,自己找出应该如何做。 4.正确实施因材施教 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各有其独特之处,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 独生子女,为了使孩子能够很好地适应集体的生活,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发现并尊重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正确实施因材施 教。只有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避免适应不良的发生,保障广大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5.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幼儿良好适应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是一个全方位的训练过程,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教育。因此要努力将培养渗透到幼儿学习、生活的每个侧面,多角度、全 方位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在体育课中,不仅要训练幼儿的体能,教授学生有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巧,而且要训练幼儿勇敢、坚强的人格特征;在活 动课中,通过分组竞赛来培养孩子的友好、合作、互助等良好品质;在音乐课中,培养孩子的美感,为幼儿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