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上播种网
首页 bozhong logo
播种网 论坛 大宝宝(3-6岁)
发新帖
[幼儿园]

这样的教育,毁掉的不是你,而是孩子一生!

查看: 3221|回复: 1
发表于 2016-10-20 09:08 |举报
32211 楼主
谢谢亲的鼓励,爱你!
已邀请用户 : (此提示只有您可以看到,其他用户无法查看)

自古以来,教育在中国诸多家庭中就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古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今有“天之骄子”只说。而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家庭教育”,孟母三迁择邻处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但是,即便如此,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却依旧让人心酸。



故事一


家长会后,班主任李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关心照顾,李老师留住了几位家长,其中一位家长是长年加班的警察同志。这位警察同志的孩子学习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差的那种,李老师觉得孩子很聪明,也很懂事,只是经常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希望孩子能够更上一层楼,所以李老师对这位警察同志说:孩子很聪明,但是学习还是不够努力,经常心事重重的样子,作业有的时候也存在一些小问题,希望作为家长能够与老师一同帮助孩子,让孩子更进一步!“结果很让人惊讶,这位警察同志可能脾气不太好,或者可能经常面对不法份子,形成了比较暴烈的习惯,当场就对班主任喊道:”你就是吃这碗饭的,我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跟学校的事,我没这时间跟功夫,你要是有能耐就别干这行了!“班主任惊讶了。


故事2


小宝很调皮,上课不听讲,还经常影响其他的同学学习。班主任多次劝解无果,这天课上小宝又一次在那随心所欲,彻底激怒了班主任,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教育了小宝。但由于是家里唯一的男孩,长期被娇宠,他不仅不听老师的话,而且当面顶撞班主任,随后直接离开了教室。晚上快放学的时候,小宝的爸爸怒气冲冲地闯进了办公室,二话不说,当着诸多老师的面给了她两个嘴巴!并且恶语相加,最后在校长的调节下才得意的离开学校。这个班主任第二天就请假了,回来后就去了别的班级。但是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好像明白了什么!这个孩子终于自由了,再也没有人管他了。

  

为人父母,这种教育方式会毁了孩子!萌爸辣妈,你们得“病”了吗?


病例一

学名:挑拨离间

症状:

1.“爷爷奶奶不疼你,以后少去他们家,只有妈妈最疼你!”

2.“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3.“你们老师也太多事了,以后少理他!”

病理及危害:

很多父母喜欢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甚至是一些个人怨气,通过讲坏话的行为,变相对孩子“倾诉”,讲对方家庭成员的坏话。但其实这样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让他对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缺乏信任,久而久之,变得没有安全感。


病例二

学名:过于依赖

症状:

1.“闺女,你爸你妈后半生的幸福就指望你了!”

2.“你一定好好努力,还指望你赚钱娶媳妇呢!”

病理及危害:

健康的依赖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基石。但如果过于依赖,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工作生活。


病例三

学名:抱怨发泄

症状:

1.“要不是为了让你吃香喝辣,我哪用那么累?!”

2.“你看看你,我一个月工资根本不够你造的!”

病理及危害:

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剂毒药,会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直接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也变得爱抱怨,遇事推脱责任。父母应先做好自己,还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病例四

学名:恶语相向

症状:

1.“你这个笨蛋!你长脑子是干嘛用的?”

2.“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缺心眼儿的玩意儿?”

病理及危害:

当孩子犯了错误,由于正在气头上,很多家长习惯性对子女恶语相向,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借机将工作的不顺,发泄在孩子身上。而恶语相向会直接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认识错误,更没办法树立信心,和父母间的关系也很可能因此疏远。


病例五

学名:溺爱过度

症状:

1.“你想要啥?爸爸妈妈都买给你!”

2.“宝贝,爸爸妈妈都听你的!你说啥就是啥!”

病理及危害: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父母满足了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我是老大”的思想,不懂得让步和宽容,性格骄横。


病例六

学名:盲目攀比

症状:

1.“你看王阿姨家XXX,人家孩子长得多漂亮!”

2.“你必须考上清华!要不以后你就只能扫大街!”

病理及危害:

盲目攀比如此教育下的孩子,即使他们真的很优秀,内心也可能千疮百孔。更有些孩子会因无法达到父母期许,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病例七

学名:吾皇万岁

症状:

1.“住嘴!这家里有你说话的份儿么?”

2.“滚,大人说事儿小孩别插嘴!”

病理及危害:

有些父母在心底,根本没将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而是抱着一种威风凛凛的态度,对孩子颐指气使,颇有一种吾皇万岁的节奏。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让孩子觉得低人一等。


病例八

学名:过度保护

症状:

1.“别别别,你别弄了,放着我来!”

2.“你自己行么?!下次别这样儿了,再……记得叫我!!”

病理及危害:

生活中,父母总担心孩子做一些事,做不好或是伤害到自己,而刻意将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做。但这样一方面会损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产生“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的负面情绪。

点击查看全文
2
四级宝宝 | 发表于 2016-10-28 15:29
说的对,我们的教育很重要
点击查看全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新帖
热门新帖

姐妹都在抢

备孕疑难杂症大攻略
疯狂造人
孕迹暖暖
自在正念